1941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志上发表《中国陕北和四川的白垩系石油的非海相成因问题》,提出并论证这些盆地的石油来自淡水沉积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在中国、蒙古、巴西、巴基斯坦、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沉积盆地中的陆相地层中发现石油、天然气或油气显示。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中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对陆相生油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系统的陆相生油理论体系,提出了“陆相石油生成是地质历史发展、湖泊演化和生物界化学进化的必然结果”的基本结论;总结了成油湖泊的类型、演化和成油期;提出了新的陆相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和陆相成烃潜力评价的标准,揭示了陆相成烃机理。
陆相生油说的主要依据是:①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广泛发育湖相烃源岩,存在着良好的生油条件,形成了世界级的大庆油田;美国的尤因塔盆地始新统湖相沉积是很好的生油层系,除有油田分布外,其沥青脉矿和重油砂矿的储量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②陆相沉积环境中,有机质的数量丰富,而且具备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烃的条件。中国的松辽盆地,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陆相沉积地层厚度在5000米以上,烃源岩厚达500米,其中反映有机质数量的有机碳含量,以及反映有机物质转化条件的总烃含量、总烃/有机碳指标均很高。中国陆相烃源岩主要是富含分散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层位从石炭系到第四系均有分布,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和过渡型为主。
陆相生油的必要条件是:构造上为强烈坳陷的沉积盆地,且堆积物足够多,地层厚度足够大;属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具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质的富集,为还原环境和促使有机物质转化的温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