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由瑞典人B.卡林[注]发明,在多姆纳维特(Domnavet)钢厂首先建成投产,故得名。卡尔多转炉炼钢用于高磷生铁炼钢,可加废钢铁为原料。
卡尔多转炉炼钢曾被认为是使用高磷生铁炼钢最好的方法。1966年中国北京钢铁学院曾建一座200千克的试验炉,进行了多次吹炼高磷生铁的试验;中国马鞍山第二钢铁厂曾建一座8吨卡尔多炉,但未投产。卡尔多炉炼钢的炉龄仅能达到50~100炉次,且机械设备较为复杂,未能得到推广,已建成的卡尔多炼钢转炉均关闭。20世纪60年代末,卡尔多转炉开始用于有色金属镍、铜、铅等粗金属的熔锍吹炼。
卡尔多转炉在正常炼钢过程中炉体与水平线呈15°~20°倾斜,以每分钟40转的速度绕炉体纵轴连续回转,也可沿耳轴前后倾动到不同位置兑铁、加渣料和出钢。氧枪从炉口插入与熔池液面成22°~30°,氧枪可在±5°范围内上下摆动,并可前后移动,以保证氧气流股能覆盖整个熔池表面,也可在主氧枪上方装一根副氧枪供氧,将炉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燃烧成二氧化碳。吹炼时间一般为40分钟左右。
卡尔多转炉炼钢的特点是:可借助于炉体回转速度的变化来控制成渣反应;由于钢渣界面不断更新,脱碳速率较高;脱磷效果良好;80%的一氧化碳在炉内燃烧,过程热效率较高,可更多地消纳冷废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