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矿冶工程 . 〔冶金工程〕 . 钢铁冶炼 . 炼钢 . 转炉炼钢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oxygen top-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 process/
条目作者刘越生、赵荣玖撰曲英修订
条目作者刘越生、赵荣玖撰

刘越生、赵荣玖撰

曲英修订

曲英修订

最后更新 2023-04-05
浏览 206
最后更新 2023-04-05
浏览 20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将纯氧由转炉顶部吹入炉内金属熔池,使铁水氧化炼成钢水的转炉炼钢技术。

英文名称
oxygen top-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 process
所属学科
冶金工程

19世纪,英国H.贝塞麦就有用纯氧炼钢的设想,因制氧技术的限制而未能实现。20世纪20年代后期,空气液化和分馏制氧技术开发成功。从1929年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R.杜雷尔[注]开始进行实验室试验。1948年在2.5吨的试验炉上成功实现纯氧炼钢,并且在吹氧、造渣、炉衬等方面的研究中积累了许多经验。1949年奥地利钢铁联合公司(VAI)注意到杜雷尔的研究,在林茨钢厂开始进行中间生产试验(图1),首先是在2吨的炉子上进行试验,继而用15吨的炉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试验,炼成的钢的品质优良,试验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建成世界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并于1952年在林茨(Linz)投产。1953年第二个30吨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在奥地利多纳维兹(Donawitz)建成投产。因而在欧洲称该炼钢方法为LD法。1954年在平炉用氧炼钢的经验基础上,美国和加拿大各建成一座35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在北美称为BOF(basic oxygen furnace)。之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成为现代炼钢的主要技术方法。80年代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熔池增加底吹气体搅拌,形成了顶底复合吹炼转炉炼钢技术。

图1 氧气顶吹转炉的发源地——奥地利林茨钢厂图1 氧气顶吹转炉的发源地——奥地利林茨钢厂

由转炉炉体、转炉倾动机构、加料系统、供氧系统,以及烟气净化与煤气回收系统组成。其中转炉炉体包括炉壳、炉衬、耳轴和托圈。转炉倾动机构有落地式、半悬挂式和全悬挂式。加料系统主要包括铁水、废钢、散状材料及铁合金等材料的供应装置。供氧系统由制氧机、加压机、中压储气箱、输氧管、控制闸阀、测量仪表及氧枪等主要设备组成。烟气净化与煤气回收系统包括烟气的净化和煤气的回收两部分。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以热铁水和废钢为原料,热铁水约为金属料量的70%~85%。按照配料要求,先把废钢等装入炉内,然后倒入铁水,并加入适量的造渣材料(如生石灰等)。加料后,氧枪从顶部垂直向下将高压(0.8~1.2兆帕)纯氧(含氧99.5%以上)吹向熔池,使氧直接跟高温的铁水发生氧化反应。铁水中的硅、锰、碳和磷等元素被氧化,并通过造渣脱磷、脱硫(图2)。各元素氧化产生热量,加热熔池。当钢水的成分和温度都达到要求时,停止吹炼,提升喷枪,取样分析和测量温度,合格后即可出钢(图3)。出钢时使炉体倾斜,钢水从出钢口注入钢水包,同时加入脱氧剂进行脱氧和调节成分。炼钢炉的吹氧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冶炼周期(从出钢到下次出钢的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采用铁水预处理和提高供氧强度,冶炼周期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图2 氧气顶吹转炉示意图图2 氧气顶吹转炉示意图

图3 氧气顶吹转炉进程示例图3 氧气顶吹转炉进程示例

在吹炼过程中,氧气射流从喷头喷出后高速冲击熔池,产生一定的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起到搅拌作用并引起熔池的循环运动。搅拌作用越强烈、越均匀,冶金反应越快。影响冲击深度和冲击面积的主要因素是枪位和氧压。枪位是喷头到熔池液面的距离。氧气射流的速度随射程而逐渐衰减,所以调整枪位可以控制射流对熔池的冲击力和冲击面积。炼钢操作按氧气射流对熔池的作用有软吹和硬吹两种工作状况。在吹炼过程中熔池运动状况对杂质的氧化成渣,金属熔池成分、温度、喷溅和炉龄等都有很大影响。

①软吹操作。枪位较高或氧气压力较低,氧气射流的动能较小,只能在熔池表面冲击出一个浅坑,凹坑附近的金属液向上运动,离凹坑较远处的金属液向下运动(图4),这种工况又称浅吹。软吹对熔池的搅拌能力较弱,金属熔池的氧化速率较慢,脱碳速率较低,因此渣中氧化铁含量较高,有利于化渣。

图4 软吹示意图图4 软吹示意图

②硬吹操作。枪位较低或氧气压力较高,氧气射流的动能较大,将熔池冲击出一个深坑。一部分金属液被冲击形成小液滴,大部分随反射气流飞溅到炉渣中;另一部分金属液滴被卷入氧气射流中被氧化。同时,射流流股冲击金属液面形成气泡。金属液滴和氧气气泡以高速冲入金属熔池,共同参与熔池的循环运动。在熔池中心凹坑处的金属液向下运动,凹坑周围的金属液被反射气流带动和泡沫渣上浮而向上运动,靠近炉衬的金属液又重新向下运动(图5),这种工况又称深吹。硬吹工况中金属液循环运动强烈,脱碳反应速率快,但渣中氧化铁含量低,不利于化渣。

硬吹或软吹只是相对而言,并无严格的划分界限。调节氧气射流对熔池的作用状态,例如调整氧枪喷口和液面的相对位置,是控制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的重要手段。

图5 硬吹示意图图5 硬吹示意图

在氧流和金属凹坑表面及其附近,氧化反应激烈,释放出大量热量,使该处温度高达2000~2600℃,称为一次反应区或称火点。整个转炉炉膛内充满由炉渣-金属液滴-气泡组成的乳浊液(通俗称泡沫渣)。从生产中的转炉取样表明,沿炉体高度方向,在靠近炉底处有少量单相金属液体,向上炉渣液滴和气泡数量逐渐增加,越接近炉口,乳浊液中的金属滴越少。

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由于一次反应区的温度很高,吹炼初期铁水中的碳就会被氧化。由于氧气顶吹转炉能调整氧枪枪位、改变吹炼工况、有效控制成渣状况和渣中氧化铁含量,从而能调节脱碳操作和脱磷操作的先后顺序,这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优点之一(图6)。

图6 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图6 氧气顶吹转炉吹炼过程中的成分变化

炼钢过程的热量来源中,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约各占50%。化学热主要是硅和碳的氧化,其次是铁的氧化。氧气顶吹转炉的总热效率高于70%。烟气带走相当一部分物理热,烟气中一氧化碳所含有的化学热,在炼钢过程中也未能利用。转炉烟气的回收和利用是节能的重要课题。

氧气顶吹转炉冶炼操作分为单渣法、双渣法和留渣法。单渣法是吹炼过程只造一次渣,中途不扒渣、不放渣,直到终点出钢,适用于吹炼磷、硫、硅含量较低的铁水或对磷、硫含量要求不高的钢种;双渣法是在冶炼过程中倒出或扒出部分前期炉渣(约1/2~2/3),然后重新加造渣料造渣,适用于磷、硫、硅含量高的铁水或冶炼低磷的中、高碳钢,以及需要在炉内加入大量易氧化元素的合金钢的冶炼;留渣法是将上一炉的炉渣留一部分在炉内,以利用其热量和渣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钙,主要适用于吹炼含磷较高铁水。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主要优点有:①吹炼时间短,生产效率高。②产品品种多,质量好。③热效率高,不需要外部热源。④炼钢生产工序成本低。⑤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强,能吹炼低、中磷铁水,还能吹炼含钒、钛等特殊成分的铁水。⑥有利于开展综合利用和实现自动化。⑦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属于高频率的快速间歇式操作,有可能和连续铸钢协调配合形成准连续式操作。主要缺点有:①吹损较大,包括氧化损失、烟尘损失、渣中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铁的损失等,金属收得率较低。金属吹损率一般为10%左右。②顶吹的氧气射流对熔池的搅拌不均匀,熔池内成分温度不均匀,特别在吹炼后期更严重,使供氧强度和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