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W.毕克福德[注]发明导火索。1867年A.B.诺贝尔发明火雷管。19世纪70年代,出现电雷管。1895年研制成功了秒延期电雷管,1946年研制成功了毫秒延期电雷管。1919年研制成以泰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为药芯的导爆索,可不用雷管直接起爆炸药。1967年瑞典诺贝尔公司取得导爆管专利。
为了利用工业炸药爆炸能量来达到一定的爆破目的,必须采用合理的起爆器材和起爆方法,使炸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全、准确地爆炸。工程爆破中常用的起爆器材有导火索、导爆索、继爆管、导爆管、雷管、起爆药柱和起爆器等。
以具有一定密度的粉状或粒状黑火药为药芯,以棉线、塑料、纸条、沥青等材料被覆而形成的圆形索状起爆器材(图1)。其用途是产生并传递火焰、起爆雷管。
图1 导火索结构
一种以猛炸药(黑索金或泰安)为药芯,以棉线、麻线或人造纤维为被覆材料的传递爆轰波的索状火工品。
导爆索起爆系统中一种延时装置,在导爆索网路中的适当位置接入继爆管,可以起到延时和接力传爆的作用。
内壁涂有薄层单质猛炸药(黑索金或奥克托金),以低爆速传递爆轰波的挠性塑料细管,无色、透明,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导爆管结构
在管壳中装有起爆药的,能直接起爆炸药的起爆器材。按照起爆方式,雷管可分为火雷管、电雷管、导爆管雷管、电子(数码)雷管等。
一种中继起爆器材,适用于露天或地下爆破工程中起爆不具雷管感度的各类炸药。具有高密度、高威力、起爆力强的特点,完全抗水抗油,各种性能稳定,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均可可靠起爆,在使用过程中冲击感度、摩擦感度和热感度较低。
又称放炮器,多用于缺乏电源的地区和有瓦斯及矿尘爆炸危险的坑道中。起爆器一般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发电机式,其容量小;二是电容式,容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