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方旺社区大羊方旺居民小组凤凰山。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原建有三栋建筑物,皆为砖木结构。一栋为办公及科研用房,含变星仪圆顶室和太阳分光仪观测暗室;另一栋为职工宿舍,与科研用房遥遥相对;还有一栋为宿舍及厨房,现已不存。瓦屋面为中国传统筒板瓦,四面坡顶,檐口瓦当模印有“天文研究所”字样;墙体为传统青砖砌筑,室内地面大部分为架空木地板。办公及科研用房建在北面,右侧第二间是太阳分光仪观测室,墙上还留有观测用的孔洞,二楼能看到当年的变星仪圆顶室。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天文学家、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所长余青松(1897~1978)带领下,从南京紫金山迁至昆明,继续开展科研活动。20世纪50年代又相继建成了各类天文研究观测室及观测研究设施。20世纪50年代末,一幢红砖圆顶观测室落成,与抗战时期的两栋建筑遗存在平面上呈三角状分布。1972年,中国科学院在凤凰山天文台原址设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0年,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在昆明市组织的抗日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1年,凤凰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等单位被整合为国家天文台,现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使用和管理。如今,凤凰山天文台的国内外古天文及云南民族天文展厅、天象厅、天文科普望远镜观测楼、40米口径大型射电望远镜、赤道式日晷广场、地平式太阳历广场、陨石展厅、现代天文研究成果及航空航天展厅等向社会常年开放,发挥了良好的科普教育功能。2019年,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天文观测史上一段重要史实和中国天文事业发展历程,也记载着一代天文学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当下、放眼星空、坚持不懈的动人情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