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安徽、浙江等省。安徽休宁县的板龙形式独特,它的龙头用粗大的圆木雕刻而成,龙身以若干节宽65厘米、长160厘米的木板连接,每节木板上固定3~5个灯笼(有的地方在板面上篾扎纸糊一段龙身,彩绘龙纹,内燃蜡烛),板下装一木杆。村里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出灯时每丁出1节,以显示本村人丁兴旺。板龙依村里男子的多少来决定其长短,龙头和龙尾由村里族长或富户承担。旧时板龙活动多在农历正月里的夜晚,先鸣炮告示,从祠堂里请出“龙神”和龙头、龙尾,然后沿村绕巷,每过一户,这户的男丁就将龙身接上,最后接上龙尾。龙尾一接,其他龙身就不准接了。紧接着就敲锣打鼓伴随板龙上路,山村顿时热闹非凡。只见灯火若续若断,忽高忽低,犹如一条火龙蜿蜒山间,蔚为壮观。
板龙在当地人心目中是力量的象征,以巨以长为美。因板龙沉重,难以作大的舞动,只能沿村游舞或在大场院回旋兜圈。巨大的龙头由4人高高抬起,100多人举着龙身紧紧相随,2人托着龙尾在后压阵。围观的人群如浪潮前推后涌,碰撞呼跃,加之灯烛闪烁,锣鼓喧天,将欢乐的情绪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