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源抗体在杂交瘤技术发现后得到迅速发展,但鼠源抗体由于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批准的药物较少。
鼠源抗体
是指从小鼠杂交瘤或基因文库筛选获得的单克隆抗体。
- 英文名称
- 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y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小鼠免疫后可产生识别同一抗原分子上的多种不同表位的一组抗体,识别不同特异表位的特异性抗体均有不同的浆细胞产生,每一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表位结合的抗体。血清中多种抗体的存在,是大量产生不同抗体的浆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小鼠血清是鼠源多克隆抗体的良好来源,是免疫化学技术上最常用的试剂,经抗原免疫后小鼠产生免疫反应后采集血清,在使用前对抗体进行粗纯化能满足大部分免疫检测实验。
1975年发明小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走到了生命医学的前沿,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克隆抗体杂交瘤将永生化骨髓瘤细胞与经过抗原免疫的同种系B细胞进行融合,从中筛选出既保持骨髓瘤细胞无限繁殖特性,又保持B细胞分泌抗体特性的杂交融合细胞,其过程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克隆筛选、抗体腹水制备等过程。
单克隆抗体可从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上清中纯化获得,为了获得更多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小鼠腹腔接种杂交瘤细胞,产生含大量单克隆抗体的腹水,最后可以收集腹水,纯化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也可以进行基因重组表达,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提取RNA,用RT-PCR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重链和轻链序列,即可进行基因重组表达。
除了从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外,也可以用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制备抗体文库,用噬菌体展示等技术筛选获得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可大量生产等优点。并且单克隆抗体在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开发、临床医学诊断上应用非常广泛。
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全球首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莫罗单抗CD3(Muromonab-CD3,OKT3)。这是一个鼠源IgG2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鼠源抗体作为治疗性药物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外源性蛋白用于人体时,鼠源单抗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产生免疫应答,病人血液中出现人抗鼠抗体(HAMA),并可产生毒性反应,限制了在人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药物在生物技术制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开发治疗性抗体时,鼠源单克隆抗体技术仍然占很大的比例。
为了使单克隆抗体药物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需要对鼠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从而降低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增加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提高病灶部位血药浓度等,使单克隆抗体可以更加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人体。随着抗体人源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研制出更多免疫原性更低、不良反应更少、疗效更好的单克隆抗体。
扩展阅读
- 陈东生,吕永宁,华小黎,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改造的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6):1001-5213.
- PRESTA L G.Engineering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to Minimize Immunogenicity and Optimize Function.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2006,58(5):640-656.
- KOHLER G, MILSTEIN C.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Nature,1975,256(5517):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