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生产过程既有冶金工艺所决定的高热能、高势能的危害,又有化工生产具有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高温高压危险。同时,还有机具、车辆和高处坠落等伤害,特别是冶金生产中易发生的钢水和铁水喷溅爆炸,煤气中毒或燃烧、爆炸等事故,其危害程度极为严重。此外,冶金生产的主体工艺和设备对辅助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如突然停电等可能造成铁水、钢水在炉内凝固,煤气网管压力突然骤降等引发重大事故。因此,冶金生产过程的危险源具有危险因素复杂、相互影响大、波及范围广、伤害严重等特点。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噪声等有害物质对作业人员也具有危害性,易患尘肺、职业性耳聋等职业病。重金属中毒也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冶金安全卫生
研究冶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及有害因素,事故发生机理、演化过程及后果,事故预防与控制原理和技术,以及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生的技术、管理措施与方法的学科。涉及黑色和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压延加工过程。
- 英文名称
- metallurgical safety and hygiene
- 所属学科
- 冶金工程
企业通过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安全生产各要素构成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生产经营各环节符合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人、机、环、管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化、操作行为规范化、设备设施本质化、作业环境定置化,并持续改进。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排除事故隐患须做到隐患排查整改五落实。隐患排查整改五落实是指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和问题,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
金属冶炼生产过程中,大量炉渣和熔融金属从炉口以较快速度喷出,损坏设备、伤及操作人员的现象。产生喷溅的原因主要是枪位、熔池温度、加料时机掌握不当,造成氧化亚铁富集,同时与碳快速反应瞬间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气体,促使喷溅发生。
当水遇高温熔融金属时,会发生急剧汽化膨胀,1千克水完全变成蒸汽后,其体积增大约1500倍,水蒸气携带熔融金属飞散的现象,其破坏力极大。遇冶炼炉窑、连铸机结晶器等冷却水漏水,盛放熔融金属的容器潮湿,向冶炼炉内加入潮湿物料,熔融金属泄漏后与周边的水或潮湿物接触,罐坑及渣坑中潮湿或有积水,都可能造成熔融物遇水爆炸。防止熔融金属爆炸的关键是防止其与水接触。水进入炉内时不得动炉,待炉内水蒸发完毕方可摇炉。熔融金属内有密封金属容器、爆炸物时,也会引发熔融金属爆炸。
相对原子质量大于65的重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引起的中毒。重金属能够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从而影响组织细胞功能,损害人体健康。冶金行业较为常见的有铅中毒、镉中毒、铬中毒、砷中毒、汞中毒等,多是由于重金属蒸气、粉尘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此外还可通过消化道、皮肤接触以及母婴渠道进入人体。
冶金企业常见的有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和发生炉煤气等。煤气中毒通常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得多,一氧化碳吸入后会与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并挤走氧造成组织缺氧,严重者会出现中毒死亡。具体按中毒程度通常分轻度、中度、重度3级。轻度中毒包含头晕、眼花、头痛、耳鸣、心悸、胸闷、恶心、呕吐、全身乏力、两腿沉重软弱。中毒者离开中毒场所,经过治疗或不经过任何治疗,数小时后或次日即可好转。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多汗、烦躁、步态不稳、皮肤(面颊/前胸/大腿内侧)出现樱桃红色、呼吸微弱、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可恢复。重度中毒除具有一部分和全部中度中毒症状外,还出现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手脚冰凉、深度昏迷、很快丧失意识、心脏跳动沉闷而微弱直至停止呼吸。
一种非常迅速的物理或化学能量释放过程。煤气爆炸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煤气和空气(或氧气)在煤气管道、设备或炉窑里混合;②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③要有激发能源(如火源)。3个条件同时存在才能发生爆炸。防止煤气爆炸重点是控制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使其达不到爆炸极限。
研究职业活动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措施,从而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工作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职业卫生以人群和环境为研究对象,关注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特征,通过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评价职业人群的职业有害因素暴露风险,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减轻和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健康危害程度。
职业从事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触的各种健康危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生理心理性有害因素,其来源有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等不良劳动条件。冶金行业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
良好的劳动条件促进人体健康,不良的劳动条件损害人体健康。劳动者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或高强度的职业有害因素,可出现职业性病损。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生产者的健康伤害。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同时具有立法意义的一类疾病,职业病的病因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具有法律保护意义。中国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将115种职业病纳于法定职业病名单,2011年12月3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法定职业病增加到132种。工作有关疾病是一类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但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工作有关疾病的唯一致病因素,这类疾病没有立法意义。冶金行业的常见职业病有尘肺和噪声性耳聋,慢性呼吸道疾患、腰背痛等工作有关疾病在冶金矿山企业、炼钢炼铁企业多发。
对作业者工作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地检测,分析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职业环境监测包括职业场所化学性有害因素监测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属于职业卫生的重要常规工作。
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
以健康教育、行政组织、政策法律、经济手段等综合措施,干预职业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损害,以促进职业人群身心健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