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剧、新剧之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区别传统戏曲与早期话剧而产生的。早期话剧因有别于传统戏曲,被称作新剧(又称文明戏),传统戏曲则被称作旧剧(又称旧戏)。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话剧先驱者看到中国旧剧的种种弊端,先后发起了“戏剧改良”和“新剧革命”,致力于改良旧剧,发展新剧。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新文化先锋,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以文学进化论作为重要理论支撑,以西方的个性解放为武器,以思想启蒙为最终目的,以西方文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西欧话剧的新形式、新内容作为直接比较的材料,向旧剧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和批判。
1917年初,《新青年》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开启了关于戏剧改革问题的先声。一些文化先锋纷纷撰文主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礼教、旧道德,宣扬新思想、新生活。在戏剧领域,钱玄同和胡适等就先后发表文章对旧剧进行猛烈批判。在这场论争中,张厚载、马二先生(冯叔鸾)是为旧剧辩护的代表。张厚载发表《新文学及中国旧戏》和《我的中国旧戏观》,系统地反映了他对旧戏的看法以及对《新青年》派批判旧戏的不满,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为旧戏的艺术特色和存在价值进行辩护。之后,刘半农、周作人等人也相继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革新旧剧的主张。钱玄同主要从演出形式方面对旧剧进行抨击,而周作人则更多从内容上进行批判。虽然他们的言论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只有采用西欧话剧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才是中国戏剧进步的希望,并大力推崇西欧社会问题剧,将H.易卜生和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介绍到中国。在主张改革旧剧的人中,宋春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既反对张厚载、马二等旧剧保守派的看法,也不同意钱玄同、胡适等人彻底废除旧剧的主张。他认为,欧洲戏剧分为歌剧与非歌剧两大类,中国不能只要以对话为主的话剧而摒弃其他,并认为中国旧戏类似欧洲歌剧,为南北人士所欢迎,因而不能全部废除,而话剧对社会有远大影响,其任务非歌剧与旧剧所能肩负,因此该大力提倡。同时,他也不同意推广社会问题剧,认为那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戏,而他主张的戏剧是要迎合大多数群众要求娱乐的心理。
旧剧批判中提倡西欧戏剧要求革新的精神,适应了社会革除积弊、变革维新的时代大潮,推动了新剧的发展。然而,他们主张的实用性、思想性、启蒙性、革命性超越了审美性。他们的激进主张,一方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对新文化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带来不良影响,在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