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药学领域 . 生物药物 . 抗体药物 . 偶联抗体

偶联抗体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条目作者房健民

房健民

最后更新 2025-04-02
浏览 134
最后更新 2025-04-02
浏览 13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通过连接子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细胞毒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单抗)上制得的抗体。又称抗体药物偶联物。单抗作为载体将小分子药物运输到目标细胞中,靶向性杀伤特定肿瘤细胞。

英文名称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又称
抗体药物偶联物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偶联抗体兼具了单抗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高活性,可在肿瘤组织内释放高活性细胞毒素而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

20世纪初,德国医药学家P.埃利希[注]等提出了“魔术子弹”的推论,旨在寻找能够选择性靶向治病有机体而不产生其他副作用的化合物。偶联抗体(ADC)的概念诞生于1958年,但由于技术不成熟,限制了其发展。随着人源化抗体的进展、细胞毒药物活性的提高及连接子技术的发展,ADC开始迅速发展。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个靶向CD33的ADC药物Mylotarg上市,用于治疗60岁及以上首次复发、CD33阳性且不适合细胞毒化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Mylotarg上市后,被发现会产生严重的致命性肝损伤且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存获益,于2010年撤市,后于2017年重新上市,用于治疗新确诊的CD33阳性成人AML,以及对初始治疗无应答的2岁以上儿童的难治性CD33阳性AML。2011年,brentuximab vedotin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013年,ado-trastuzumab emtansine获批上市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2017年,inotuzumab ozogamicin获批上市,用于单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CD22阳性成人B细胞前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18年,moxetumomab pasudotox-tdfk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两次全身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毛细胞白血病(HCL)的成年患者。中国的ADC药物起步较晚,且靶点较为集中,大多为已有上市许可产品的同靶点或单抗产品常用靶点。靶向HER2的ADC药物RC48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ADC药物,具有标志性意义。

偶联抗体采用特定的连接子将抗体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连接起来,其主要成分包括抗体[注]连接子[注]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注]

偶联抗体的设计是成功研制的关键,涉及抗体的特性、内化、适合连接的化学基团,连接子是否可以切割、血浆稳定性,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选择等。理想的偶联抗体药物设计需要考虑:①抗体选择。靶点清晰,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组织低表达,抗体结合靶标后能发生细胞内化,非特异性结合少。②连接位点。合适的连接位点,可以是定点连接,也可以是非定点连接。③连接子。在循环中稳定,在细胞内能被释放。④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高度的药效学作用,无免疫原性,通过修饰能与连接子结合。

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与抗体连接组成偶联抗体,抗体部分决定了其靶向性,同时抗体还可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杀伤(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杀伤(CDC)作用。当ADC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注]结合后,肿瘤细胞发生内吞,经过胞内体、溶酶体,在溶酶体中分解释放出活性的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破坏DNA或阻止肿瘤细胞分裂发挥作用,从而杀伤肿瘤细胞。除上述常见的作用方式以外,有些ADC药物不进行内化,而在胞外释放,在局部微环境发挥作用。

ADC药物的关键环节包括理想靶点筛选、抗体的结构修饰、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选择、连接子的设计和优化。ADC药物的理想靶点是指在靶细胞表面大量特异性的表达,而在正常组织或细胞表面低表达或者不表达,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内吞速率和内吞转运途径的靶点。选择合适抗体时需要关注抗体的亲和力、偶联后的抗体特性、抗体的修饰(连接位点修饰、糖基化修饰等)。位点专一的ADC偶联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偶联技术偶联位置、小分子细胞毒药物个数不确定等问题,具有技术优势,比如Thiomab技术引入了半胱氨酸,不会改变抗体特性,可以提高耐受性、降低系统毒性;引入含有叠氮基、酮基、炔基等官能团的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能被转谷氨酰胺酶、糖基转移酶和分选酶A等酶识别的位点,利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实现定点偶联。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具有细胞毒作用强、作用机制明确、可以被修饰且在溶液中稳定存在并充分溶解的特性。

  • DAN N, SETUA S, KASHYAP V K, et al.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or cancer therapy: chemistry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Pharmaceuticals,2018,11(2):32.
  • VEZINA H E, COTREAU M, HAN T H, et al.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s cancer therapeu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7,57(Suppl 10):S11-S2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