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技术出现,抗体药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出现了迅速发展,成为生物药物的主力。1986年,全球第一个治疗性抗体Orthoclone OKT3(Muromonab-CD3,莫罗单抗)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这是一种鼠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然后,抗体药物经历了从鼠源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及全人源抗体的演化,技术日益成熟,发展迅速。抗体药物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销量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抗体药物多年来都占有一半以上。
抗体药物
基于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制备的基因工程药物,属于生物药物的一个重要类型。
- 英文名称
- antibody-based drugs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单克隆抗体由于对靶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靶向明确、毒副作用小,在药物研发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早期的抗体由于免疫源性问题,开发并不顺利。
第一代单克隆抗体药物是鼠源抗体,用抗原免疫小鼠,把免疫小鼠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相融合制备杂交瘤,对杂交瘤进行克隆筛选获得针对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该类抗体的代表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抗体药物OKT3,其靶标是T淋巴细胞标记CD3,用于抑制移植免疫排斥。鼠源抗体可以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容易触发人抗鼠免疫反应,影响疗效、增加副作用,因此鼠源抗体获得批准的药物品种很少。
第二代抗体药物是嵌合抗体,该类抗体得益于基因工程技术用人IgG的恒定区片段取代小鼠的IgG恒定区片段,保留鼠单抗的可变区序列,形成人-鼠杂合的抗体。利妥昔单抗是此类抗体的一个例子,这是一种靶向CD20的人-鼠嵌合抗体药物,能清除CD20阳性细胞,主要应用于B细胞淋巴瘤等疾病。嵌合抗体的免疫源性比鼠源抗体弱,有效地减少了鼠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的产生,提高了抗体药物的疗效。但由于保留了鼠源可变区,此类抗体仍然具有较高比例的鼠源序列,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
第三代抗体药物是人源化抗体,此类抗体将鼠源抗体的互补决定区(CDR)嫁接到人源抗体框架区上,使抗体药物序列中鼠源序列进一步减少,免疫源性进一步降低,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该类抗体的例子是靶向Her-2的曲妥珠单抗,含有约95%的人源序列和5%的鼠源序列。曲妥珠单抗已经用于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
第四代抗体药物是全人源抗体。该类型抗体药物的序列完全来自人源,有多种方法制备全人源抗体,例如用人淋巴细胞噬菌体展示文库、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人淋巴细胞单细胞基因克隆等技术,都能保证抗体序列完全人源。全人源抗体在理论上能完全消除免疫原性,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但实际临床数据显示全人源抗体仍然可以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因抗体的具体情况而异。在全球范围,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全人源抗体药物是靶向TNF-α的阿达木单抗,用于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由于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问题会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和疗效,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已经成为在研抗体的主流,尤其是全人源抗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因抗体结构及靶标不同而异,每个抗体药物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四类:①拮抗或中和作用。抗体药物能与受体或配体相结合,阻断受体及下游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相应的细胞功能。此类抗体药物在多种疾病都可以发挥作用,例如阿达木单抗拮抗炎性细胞因子TNF-α,抑制TNF-α受体信号传导,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在肿瘤免疫领域,抗PD-1或抗PD-L1抗体能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PD-1信号,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在传染病领域,抗体药物能阻止病毒与细胞结合,抑制病毒感染,治疗传染病。②激动作用。有的抗体能激活靶分子,诱导靶分子(如细胞表面受体)发生信号传导,实现药理作用。例如,抗体可以激活死亡受体(DR4或DR5),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③效应作用。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可以通过Fc的作用招募相关的效应细胞,例如NK细胞、巨噬细胞等,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杀伤。抗体也可以招募补体,激活补体发生补体反应,杀伤靶细胞。④偶联物作用。抗体药物可与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分子相偶联,但抗体到达靶部位后通过偶联物而起作用。例如,在肿瘤抗体药物中,抗体可以与小分子毒素、同位素、生物毒性等偶联,当抗体识别肿瘤细胞后,通过毒素等偶联物杀伤肿瘤细胞。已有多个抗体-药物偶联(ADC)药物上市。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单克隆抗体进行工程化改造,获得常规抗体所不具有的功能,这是抗体药物发展的热点领域。
双特异抗体是由两个抗原结合域组成的基因重组抗体,可以识别两个抗原或者抗原表位,实现普通单一靶向抗体所不能实现的功能。例如,Her2/Her3双功能抗体可以同时识别Her2和Her3抗原,与单一Her2靶向抗体相比,此双功能抗体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应用于更多的病人。CD3/CD19双功能抗体可以在使CD19阳性肿瘤细胞与CD3阳性T淋巴细胞发生偶联,诱导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通过抗体工程,可以利用抗体片段,及抗体片段的组合,开发具有临床作用的抗体药物和诊断试剂。例如,可以构建分子量较小的抗体分子,包括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抗体可变区(Fab)片段等,这些抗体片段的分子量较小,对机体组织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更好地用于肿瘤治疗或诊断。
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抗体来源。可以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酵母展示技术等技术筛选或优化单克隆抗体,获得全人源抗体。利用抗体工程,不仅可以开发人源抗体或鼠源抗体,也可以开发特殊的抗体,如单域抗体等。对亲和力较弱的抗体,也可以通过抗体技术进行抗体成熟,使其达到理想的亲和力。
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和疗效显著等优点,成为全球制药企业研发的热点,在药物研发领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抗体药物存在研发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体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CHIU M L, GILLILAND G L.Engineering antibody therapeutics.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2016,38:163-173.
- CHIU M L, GOULET D R, TEPLYAKOV A, et al.Anti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basis for engineering therapeutics.Antibodies (Basel),2019,8(4):E55.
- THAKUR A, HUANG M, LUM L G.Bispecific antibody based yherapeutics: strengths and challenges.Blood Reviews,2018,32(4):33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