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物理学史 . 〔概念与术语〕 . 〔声学〕

隔声建筑

/sound insulation building/
条目作者刘树勇

刘树勇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90
最后更新 2024-12-05
浏览 9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利用声吸收原理建造的房屋。

英文名称
sound insulation building
所属学科
科学技术史

中国人在明初就建造了这种隔声房。明末学者方以智(1611~1671)对此进行过记载和分析。当时,在民间有一些私铸钱币的人,尽管他们(往往)“匿于湖中,人犹闻其锯锉之声”,这样,私铸者就用陶瓮“累而墙之,其口向内,则外过者不闻其声”。方以智对此的解释是,“声为瓮所收也”。正是这种泥墙中夹瓮的结构,能将声“收”之,所以这样的墙就是最早的隔声墙,并为隔声建筑所采用。明末清初的学者揭暄(1613~1695)为方以智的记述作出注解。揭暄指出,“广孝用此法造器械”。这里说的“广孝”就是助燕王朱棣(1360~1424)击败建文帝(1377~1402)的主要谋臣姚广孝。《明史·姚广孝传》载:广孝“穴地作重室,缭以厚垣,密甃瓴瓶缶,日夜铸军器”。可见,以密排陶瓮砌墙,可使房屋内的声音不外传。

清代的郑光祖(1260~1320)也特地记述了隔声墙:“墙壁以空瓮横砌而成,使口尽向内,则室中所作之声皆收入瓮,不达于外,贴邻不克闻也。”从郑光祖的叙述知道,清代的匠人已知道能隔声的奥秘在于陶瓮的吸声,并且要“空瓮横砌”,且“口尽向内”。

  • 戴念祖.中国声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