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5年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以来,治疗性抗体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最早的抗体药物是鼠源抗体,但鼠源抗体对病人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会出现人抗鼠免疫球蛋白抗体,影响疗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人/鼠嵌合抗体技术,将鼠源抗体的可变区基因连接到人抗体恒定区基因上,人源化程度可达70%,减少了免疫原性;为了进一步降低鼠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出了抗体人源化技术,该技术将鼠源抗体的互补决定区(CDR)移植到人源的抗体框架区上,使抗体人源化程度到90%或者更高。由于简单的CDR移植经常会降低抗体的亲和力,因此以后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技术予以补充,以提高人源化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体人源化技术大大促进了治疗性抗体的发展,在抗体药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多个重要的抗体药物都是人源化抗体,例如靶向Her2用于乳腺癌等肿瘤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等肿瘤的单克隆药物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等。
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后来出现了完全人源序列的单克隆抗体,即全人源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 antibody)。全人源抗体脱离了对鼠源抗体的依赖,可以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B细胞单细胞基因克隆及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等技术获得。
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是治疗性抗体研发的两个主流技术。虽然从理论上说,全人源抗体在消除抗体免疫原性上更具优势,但临床试验发现大多数人源化抗体不存在免疫原性问题,而有些全人源抗体也存在较强的免疫原性。因此,无论用何种技术制备抗体药物,都需要在临床试验中检测其免疫原性,检测病人体内是否产生抗药抗体(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