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上中兽医通过视、听、嗅、触等以及有目的地询问动物主人,了解疾病的各种相关信息,探求致病原因、发病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病情,对病证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兽医四诊
中兽医诊察动物疾病所运用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基本方法。又称诊法。
- 英文名称
-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 又称
- 诊法
- 所属学科
- 兽医学
通过视觉了解病情,提供辨证依据和帮助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根据“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观点,中兽医把四诊中的望诊放在临床诊断的首位,认为患病动物的内脏功能活动失常,必呈现各种眼观病理现象。如中国元代医学家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当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内”。望诊包括望整体和望局部。
整体观察患病动物的外部形态。①精神,对了解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较大的意义。精与神相关,精气充盈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故有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之说。②形体的肥瘦强弱,可辨患病的新久和正气的盛衰。③被毛和皮肤的色泽、状态。被毛有光泽者气血充盈,反之则虚衰。④站卧的姿势和行走的步态。
在望整体的基础上,再分别观察患病动物的眼、耳、口、鼻、呼吸、躯干、四肢、二阴(阴茎、睾丸或阴门和肛门)及粪、尿等。观察口色是中兽医诊断的特色,有助于对病证,尤其是马的疾病性质和预后做出判断。《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口色,验疾之所也。”对牛则重在看鼻镜的干湿和汗珠的有无。口色观察的部位:马、猪是唇、舌及其舌苔,牛则看其舌的腹面、唇、颊及舌下黏膜。一般健康家畜的口色淡红、鲜明、光润,有津液;晦暗枯干者病重。中兽医认为,动物体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相互呼应,四季气候不同与动物气血的盛衰有联系,因此口色也随之有所变化。夏季炎热,气血旺盛,口色偏红;冬季气候寒冷,气血运行迟缓,则口色偏淡。动物种类、年龄等的不同,口色也存在差别。常见的病色主要有白、红、青、黄等。舌质白色主虚,多为气血不足,见于血虚;红色主热,多为气血亢盛,见于温热病;青色主寒,亦见于疼痛;黄色主湿,多为肝、脾湿热;至于深红(绛)、赤紫,乃热邪伤及营血或气滞血瘀的反映。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胃气的强弱、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和病机的进退。健康动物舌苔常不明显或薄白而润泽。病时则有白、黄和灰黑苔。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热证,灰黑苔主湿热证。苔色的变化可视作动物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病机的进退。白苔转黄,或黄苔转灰,以及苔层由薄变厚,乃病情发展而正气尚存的象征。由灰转黄苔,渐形消退,以及苔层由厚变薄,为病情好转的反映。但舌上光剥无苔,则属虚证。此外,还应注意唇、舌、舌苔的润燥。湿润者津液未伤,口干苔燥者乃热伤津液。至于白腻苔则常为湿浊的表现。
用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用听觉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包括听叫声,听呼吸及喘息,听咳嗽,听呻吟,听肠音等。①听叫声。各种家畜叫声虽不同,但都应洪亮有力。叫声低弱为正气不足,叫声频繁也属异常。②听呼吸及喘息。气促喘粗多为肺热;呼吸困难、声如抽锯,见于喘症或颡黄;呼吸慢而弱为气虚;呼吸有痰音,见于痰湿内阻;伴有鼻脓腥臭,多见于肺痈或马鼻疽;气喘见于三喉症(槽结、颡黄、喉骨胀),多属实热证。③听咳嗽。声大而有力见于风热咳嗽,属实热证;咳嗽连声、喷鼻摇头多为风寒,属表寒证;咳嗽日轻夜重见于劳伤,属虚证或虚热证;咳声低弱,喘息有声,见于肺痈后期、异物呛肺、劳伤虚喘;喘声低弱、喘息鼻乍、鼻流血沫,见于肺破。④听呻吟。患病动物发哼声和磨牙,表示痛苦,多预后不良。⑤听肠音。正常肠音有一定节律,蠕动强度适中,声音流畅。肠鸣如雷为肠内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肠音弱或无见于肠内积滞和结症;金属性肠音见于马肠气胀。
用嗅觉辨别患病动物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的诊断方法。包括闻口腔气,闻鼻气,闻二便。①闻口腔气。健康动物口腔无异常臭味,口臭见于热证或实证。马口热气臭,多为胃肠积热,见于结症或肠黄;口腔酸臭,多为胃内积滞;口鼻逆流酸臭胃液,见于马胃胀;口腔腐臭见于破伤风、口疮、下颌骨骨折感染等。②闻鼻气。鼻臭主要见于肺经病。鼻脓腥臭见于肺痈;鼻脓有尸臭见于异物呛肺、肺脓肿;一侧鼻孔流恶臭鼻脓见于脑颡黄。③闻二便。粪稀腥臭见于肠黄;粪便酸臭见于伤食;粪稀无臭见于冷肠泄泻或脾虚泄泻。尿少浓稠,气味臊臭,多属实热证;尿多色清无臭,属虚寒证。
向动物主人询问患病动物有关情况,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问发病时间、经过及症状,饲养管理和使役,配种、妊娠和分娩情况等。
了解患病动物数量、症状、饮食欲和粪尿的变化、病情发展和转变情况。较多动物同时发病,病势较急,症状类似,应考虑传染病或急性中毒的可能性;病势虽缓但发病数较多,应考虑是否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症。病势初轻后重,饮食欲丧失,表示邪盛正衰,为病进,预后谨慎;病势初重后轻,出现饮食欲,表示正强邪弱,胃气渐复,为病退,预后良好;若曾经治疗,应问清治疗方法、所用药物,以便合理用药。
了解草料的种类、品质及饲喂方法,劳役的种类、强度及厩舍情况。突然改喂含粗纤维过多的饲草及难消化的饲料,易患结症。喂霉败草料易致肠黄。马过食豆料又饮水过多,易患胃胀。过食冰冻草料或过饮冷水,易患冷痛和冷肠泄泻。趁饥猛吞豆料或胡萝卜等,易致草噎。冬季动物无棚圈或棚圈不能遮风雨,易患外感风寒。圈舍潮湿阴暗易致风寒湿痹。动物久立粪尿之地,易患漏蹄。长途乘挽,使役过重,易致心肺经病。鞍具和挽具不良,易患鞍伤、肩痈或鬐甲瘘等。在崎岖地段奔走太急,易患肢蹄病。对性急的动物驱赶使役太急易致过力伤肺。
种公畜配种过多,易患阳痿、滑精等肾虚证。妊娠母畜可患妊娠浮肿。母驴怀骡驹有时可患妊娠毒血症。孕畜过劳或饮冷水太多可致胎动或流产。分娩者,注意询问曾否难产、胎衣不下或患产后风等。
用手切、按、触、叩患病动物体表或体内脏器,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脉诊和触诊。
兽医用手指切按动物特定部位的动脉,以了解脉象情况。马、骡传统切脉部位是双凫(又称胸凫)。但因该处两侧颈动脉位置较深,有时难以感知,且三部三关较难体会,因此,马属动物的切脉部位多选择较浅表的腭脉(颌外侧动脉内侧支),或尾中动脉。牛、驼切脉部位多在尾中动脉。羊、猪切脉部位多在股内动脉。切脉常用浮、中、沉取三种指力。轻按脉管为浮取,稍用力按为中取,用力重按为沉取。
脉象种类较多,可归纳为平脉、病脉、易脉三类。
正常无病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节律均匀,力度适中。健康动物每分钟脉跳次数分别为:成年马36~44次(纯种和改良马28~36次),骡和驴42~48次,公牛30~60次,母牛60~80次,犊牛80~110次,猪60~80次,羊70~80次,骆驼32~52次。
反常有病的脉象。又称反脉。临床常见病脉及其脉象和主证:①浮脉。浮取明显,沉取变弱。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浮数为表热,浮迟为表寒。浮大而空如按葱管,称为芤脉,见于大失血动物。内伤久病虚证,因虚阳浮越,有时也见浮脉。②沉脉。浮取和中取都不明显,须沉取才能摸清。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③迟脉。脉率比平脉稍慢。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④数脉。脉率比平脉稍快。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⑤虚脉。浮、中、沉取均无力,按之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证。⑥实脉。浮、中、沉取均有力,按之实满。主实证。见于高热、便秘、气滞血瘀。⑦滑脉。脉跳来跳去,应指圆滑。主痰湿、食滞、实热等。妊娠动物常见滑脉,为生理现象。⑧涩脉。脉搏往来涩滞,欲来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涩而有力,见于气滞血瘀;涩而无力,见于贫血、泄泻。⑨洪脉。脉幅大而有力,满溢指下,浮取即很明显。主热盛。多见于三焦积热。⑩细脉。脉幅度细小无力,需重按才能感到。主诸虚劳损。多见于阴血虚、气血两虚、贫血、虚劳等。⑪促、结、代脉。共同特点是节律不齐,时有间歇。不同的是,促脉和结脉都是间歇不规律,但促脉数,而结脉缓;代脉缓弱而呈有规律的间歇。促脉主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结脉主阴盛气结,水湿内停。代脉主气血衰弱、痛证。上述病脉中,浮、数、实、滑、洪、促脉等属阳脉,沉、迟、虚、涩、细、结、代脉等属阴脉。脉之阴阳可用以判断疾病的预后;阴证见阳脉,表示气血渐复,主生;阳证见阴脉,表示气血亏伤,难医。
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又称怪脉、绝脉。脉象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临床常见的4种易脉:①雀啄脉。脉沉而疾,脉跳数次停一次,如雀啄食。②屋漏脉。脉沉无力,良久跳一次,如屋漏水。③虾游脉。脉浮,隐而不显,偶见一次稍有力的跳动,如虾游水面,过后又隐而不见。④鱼翔脉。脉浮,似有似无,如鱼停水面(仅尾轻轻摆动)。
用手直接触摸病畜体表或深在部位,探察局部皮肤的寒热、肿胀的软硬、疼痛与否以及被检器官状况的诊断技术。中兽医独特的触诊方法有谷道入手及水道入手。
即直肠检查。用于大动物结症,肾、膀胱、子宫、卵巢等疾病,肿瘤以及某些外科疾病(骨盆骨折和腰荐区骨折),公畜肠入阴(腹股沟疝气)及母畜妊娠诊断。也是隔肠破结以治疗结症的重要手段。
即阴道检查。用于动物难产和产后阴道损伤的检查等。
扩展阅读
- 邹介正.中兽医脉色诊断.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新编中兽医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