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资本主义经济〕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条目作者靳晓春

靳晓春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343
最后更新 2024-12-04
浏览 34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概括的,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以雇佣劳动关系为中介,无偿占有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英文名称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能够在经济运动中不断增殖的价值额的资本,是私有财产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这也就是这种生产方式被冠以“资本主义”之名,而这种财产的所有人被称为“资本家”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前的经济形态相比,资本主义具有这样3个基本特征:①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以致商品货币关系覆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市场成为按社会需要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②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但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的劳动力被纳入商品的范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通过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买卖,形成了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的买卖具有不同的商品所有者之间平等和自由的交易的性质,但这种平等和自由对于工人来说只是形式上的,因为他们自由得一无所有,不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就无法生存。平等和自由的形式掩盖着的是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统治。③通过对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利润)从而实现无止境的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绝对规律。同时具备此3个特征,是判别一种经济形态是否为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从手工劳动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主要包括: 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即在中世纪,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归生产者自己所有。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标志着生产技术上的根本变革,终于把这些个体的、分散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②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生产活动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现代工厂所出产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是许多工人共同劳动的产品。③产品的社会化。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供全社会的需要,甚至供世界各地的需要。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化生产的主要内容,而“社会化的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生产社会化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甚至超出了国界,向全世界的范围扩展。这种高度的生产社会化,不但扫荡了一切旧生产方式的残余,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个特征:①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而资本家则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是人格化的资本。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3]。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在这种生产方式内,主要存在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对立的阶级,两者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②“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正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使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区别于以前的剥削方式。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共同瓜分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则只能得到与其劳动力价值相当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料。

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两方面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阶级表现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4]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新的、更进步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

  • 马克思 K, 恩格斯 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马克思 K, 恩格斯 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马克思 K, 恩格斯 F.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