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基因检测,大多可做出遗传性诊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首页
[{"ID":42425,"Name":"医学"},{"ID":75405,"Name":"现代医学"},{"ID":110883,"Name":"临床医学领域"},{"ID":211416,"Name":"外科学"},{"ID":213100,"Name":"〔结、直肠与肛管疾病〕"},{"ID":213103,"Name":"肠息肉病"}]
. 医学 . 现代医学 . 临床医学领域 . 外科学 .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 肠息肉病肠息肉病
/intestinal polyposis/
最后更新 2024-08-14
浏览 184次
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并有其特殊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 英文名称
- intestinal polyposis
- 所属学科
- 现代医学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得病。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发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最终将发生癌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措施主要为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青少年多见。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癌变率低。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做部分肠切除术。
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