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临床医学领域 . 外科学 .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 肠息肉

肠息肉

/intestinal polyps/
条目作者吴国豪

吴国豪

最后更新 2024-08-14
浏览 411
最后更新 2024-08-14
浏览 41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突向肠腔的黏膜隆起样的病理现象。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polyps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而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比较少见。大肠息肉可以是单个发生,或者更多发生,可有蒂、亚蒂或为广基。多无明显症状,仅因其他疾病(如并发肠套叠)做内窥镜检查、肠道X射线造影检查时偶见。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表现为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排便次数增多,便血,肠梗阻,肠套叠等。常见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儿童性息肉、腺瘤及错构瘤型息肉。大部分为良性,预后良好,但成人多为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者,约半数癌变。

表现为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不会癌变,无须处理。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较小,形状不规则,可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疾病,必要时行肠段切除。

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厘米。为错构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故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该病的主要表现。不会癌变,内窥镜电灼切除或自行脱落。

或称为息肉状腺瘤、腺瘤性息肉,是大肠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常为多发、有蒂。癌变的可能性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无临床症状,表现为少量便血、腹泻,少数患者腹痛。结肠镜检查及X射线钡剂灌肠造影可诊断。常通过结肠镜进行高频电流切除,但对直径大于4厘米、蒂宽的腺瘤或已明确有癌变的腺瘤以手术切除为宜。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