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宗教学 . 佛教 . 〔胜地、名山、寺塔〕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条目作者张丽娜

张丽娜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517
最后更新 2023-07-08
浏览 5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佛教石窟。

英文名称
Longmen Grottoes
所属学科
宗教学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包含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形成开凿于各个时代的龙门石窟窟龛参差交错。其分区一是西山部分,有宾阳洞区、敬善寺区、摩崖三佛龛区、万佛洞区、莲花洞区、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区、古阳洞区、极南洞区;二是东山部分,有大万五佛洞区、万佛沟区、看经寺区、香山寺区。窟型多为毗诃罗窟和露天摩崖大佛窟,没有支提窟,形制较为单一。大卢舍那像龛是摩崖式龛的代表。

龙门石窟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五期:第一期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至孝明帝时期(495~528),开凿了古阳洞、宾阳三洞、火烧洞、莲花洞、皇甫公洞、魏字洞、普泰洞、药方洞、唐字洞、赵客师洞等。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和释迦一铺。窟龛的附属装饰为千佛、佛传、本生、维摩故事、十神王以及护法天之类,还有供养人和大型帝后礼佛图。第二期为北魏孝庄帝至东魏孝静帝、西魏恭帝时期(528~557),多为小龛,此时观音菩萨开始在小龛中处于本尊位置。第三期为北齐文宣帝至隋炀帝时期(500~618),造像题材多为释迦牟尼。第四期为唐高祖至玄宗时期(618~756),开凿了宾阳南洞、破窑、药方洞、惠简洞、万佛洞、大万五佛洞,以及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等。以阿弥陀佛为题材的窟龛显著增多,还有三世佛、千佛、释迦牟尼、药师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窟龛,这些造像题材可了解唐代佛教宗派的发展变化,造像题材及造像题记反映了净土宗华严宗密宗三阶教禅宗等信仰流行情况,其中密宗在唐中期颇盛。第五期为晚唐以降时期,造像活动日渐减少,有纪年者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开凿于万佛洞北崖西口的观音菩萨像龛。此后,五代、宋及元明清诸朝代,仅开凿有小型龛和题名等。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北魏洞窟窟型有穹隆顶的草庐式、三壁三龛式。有的洞窟外观有仿木建筑窟檐。各大窟内有大量的小龛,形制多样,龛楣雕刻华丽。唐代洞窟流行圆形或圆角方形的列像窟;新出现了窟内中部设佛坛的佛坛窟;也有禅窟和瘗窟。龙门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供养礼佛人像、飞天像以及各种图案花饰,雕刻技法纯熟,造型生动优美,是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1961年,龙门石窟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