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结构有序、功能完备、循环良性的生态系统。能依靠自我维持、自我恢复与自我调控能力,保护系统内外人与生物的生态环境。具有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价值。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植树造林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始于1978年。为解决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政府组织建设了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随后,中国政府又相继提出了构建河西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及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等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方案。2006年,钟祥浩等学者阐述了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并提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思路,以及由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组成的屏障体系构架(见图)。
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可将生态安全屏障分为森林生态屏障、草原生态屏障、海洋生态屏障、高原生态屏障、流域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城市生态屏障等,基本由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构成。
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性保护作用,主要表现:①过滤器功能。指生态安全屏障对从系统外进入或从系统内流出的物质有一定的过滤功效。②缓冲器功能。指生态安全屏障对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干扰有一定的阻滞、稀释及缓冲能力,以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③庇护所功能。指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物种基因库的功能,可以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繁衍提供巨大的基因库保障。④水源涵养功能。指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的功能。⑤精神美学功能。指旅游、休憩、科普教育、文化和美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国主要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时,应做到:①借鉴各国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成果经验,积极调动全社会和公众关注并参与生态保护;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科研投入力度,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力研发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鼓励投资环保产业,努力实现节能减排;③建设生态工程的跨部门协同机制,重点增强环境保护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建设职能有机统一的生态环境大部门,实施一套有效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④建立健全监督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机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制度;⑤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科学的商业化经营机制、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真正推动生态工程项目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