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剧多由非职业表演者在公开或半公开的社会空间中,用戏剧手段(如服装、人物扮演、排演等)呈现历史事件、人物等。其所要展现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要把与当下的社会和政治状况相关的讨论搬上舞台。
文献剧的发展大致出现过三次热潮:①第一次热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E.皮斯卡托作为核心代表人物。皮斯卡托希望政治戏剧建立在科学引证的基础之上。他无意“用陈词滥调的形式和标语口号去宣传某种世界观,而是要提出证据,证明这种世界观和一切由它引出的东西对我们的时代而言都是普遍适用的”。②第二次热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R.霍赫胡特、H.基普哈特、P.魏斯等。他们基于当时的政治讨论,用文献剧形式对欧洲纳粹时代的历史进行反思。霍赫胡特的《基督的代理人》(1964),质疑教皇皮乌斯十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迫害犹太人问题上的态度。基普哈特的《奥本海默案件》探讨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对美国的忠诚问题,材料来自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针对奥本海默举行的安全听证会的3000页文献档案资料。魏斯的《调查》(1965)的文字材料则来源于法兰克福纳粹审判的法庭证词。③第三次热潮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里米尼记录、她她波普[注]等剧团和H.-W.克罗辛格[注]等独立导演为代表。第三次文献剧热潮主要以对事件亲历者的访谈为创作的材料来源,与历史研究中的口述史相类。里米尼记录剧团将普通人作为表演者请上舞台,让他们叙述自己的生活体验,称他们为“日常生活的专家”。而在她她波普剧团的作品《遗嘱》中,创作成员将自己的父亲请来共同创作演出。克罗辛格在2009年的作品《重访卢旺达》中,试图以多视角方式对1994年卢旺达内战与种族屠杀事件作全面的描述,让观众站在不同亲历者的角度进行体验。破除宏大叙事、反对单一立场是这股新潮与20世纪60年代文献剧的明显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