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印度孟买,卒于英国伦敦。父亲曾是艺术学校教授,后任印度拉合尔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1882年中学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的助理编辑,并尝试开始文学创作。由于工作关系,他常常深入印度底层,熟悉印度的风土人情及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生活。1886年在拉合尔加入了共济会,其后期很多作品都与共济会有关。1889年从印度回到英国,并于1892年偕新婚妻子赴其娘家美国弗蒙特州居住。1896年年底,吉卜林一家回到英国,此后陆续在南非等地来往,并于1902年定居在英国苏赛克斯郡乡下。去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
吉卜林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其小说和诗歌作品涉及殖民文学、儿童文学、成长小说等诸多领域,尤以印度题材的作品为代表。188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百愁门》,并出版首部诗集《回声》。此外,早期作品还有诗集《机关谣曲》(1886),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1888)、《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使得当时的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回到英国后吉卜林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其作品对大英帝国的关注为其赢得了“帝国诗人”的称号。诗集《军营歌谣集》(1892)、《七海诗集》(1896)、《五国诗集》(1903)等以现实主义的冷峻笔调描写了英国普通士兵的生活和征战,也体现了对种族关系、大英帝国前途的关注。在小说方面,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生活的阻碍》(1891)、《许多发明》(1893)和动物童话故事集《丛林之书》(1894~1895),校园短篇小说集《斯托凯与其同党》(1899),长篇小说《消失的光》(1891)、《瑙拉卡》(1892)、《勇敢的船长们》(1897)和《基姆》(1901)等。其中《丛林之书》中的“丛林法则”强调坚韧、勇气、职责、纪律和秩序,影响深远。《基姆》是吉卜林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描写英籍爱尔兰士兵的遗孤基姆跟随一位西藏喇嘛在印度各地游历,寻找能够洗涤罪恶的圣河,同时又参与英国情报部门的间谍活动“大游戏”的故事。小说生动又充满温情地描写了印度的山水、习俗和人民,以及英印合作、共抗外来威胁的团结精神,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被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吉卜林还创作了童话故事集《本来如此的故事》(1902)和历史小说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报偿和仙女》(1910)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吉卜林进入创作后期。丧子之痛和疾病缠身使其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还创作有诗集《中间年代》(1919),短篇小说集《多样的生物》(1917)、《借方和贷方》(1926)、《极限与更新》(1932)等。此外,还撰写了自传《谈谈我自己》,于1937年出版。
吉卜林的作品简洁凝练,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成就斐然,不少学者认为吉卜林的短篇小说代表了当时英国短篇小说的高峰。1907年,吉卜林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荣获此奖的作家。其获奖评语为“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吉卜林被很多人认为是那个时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英国作家,但由于其小说和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帝国主义思想,他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其声誉经历多次浮沉。20世纪后期,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吉卜林再次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