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乌克兰基辅,卒于莫斯科。7岁前随父母生活于法国巴黎,父亲是俄国人,从事律师工作,母亲为法国与罗马尼亚后裔,在夏特莱剧院缝制演出服装,使他自幼与剧场结缘。8岁时,他回到乌克兰乡村,同两位做教师的姑姑共同生活,10岁前往莫斯科,回到父母身边,就读大学预科班时,其写作、绘画和体育成绩均为优秀。因13岁看了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一场演出而唤醒了对舞蹈的强烈兴趣,随后又因过人的舞蹈天赋受到该剧院附属芭蕾舞学校校长V.莫索洛娃[注]的器重,15岁那年插班进入该校四年级学舞,仅用了总共6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了3年的专业课程。毕业后,他进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不久便晋升为主要演员。在15年中,主演了多部古典芭蕾舞剧,以及新编作品《西奥林达》中的拉乌尔、《红罂粟花》中的菲尼克斯、《美男子约瑟夫》中的约瑟夫。1930年开始担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编导,创作了现实题材的3幕喜剧芭蕾《足球队员》这部处女作,其艺术想象的虚实相生与空间调度的运筹帷幄、比赛现场的细节捕捉与作品基调的轻松幽默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他在创作群舞时的特殊才华尤其引人瞩目。此后,他接连创作的两部芭蕾舞剧《三个胖子》和《萨兰博》,则进一步显示出他把握滑稽场面、民间舞素材、杂技、哑剧等多种元素的非凡能力,并为古典芭蕾舞剧的贵族化与舞蹈语言的标准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1936年,他在新成立的艺术剧院担任舞蹈部主任,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全苏民间舞蹈节,有机会结识了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通过层层竞赛选拔出来的大批优秀民间舞者,更亲睹了苏联境内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素材。1937年创建苏联第一个民间舞团——苏联国立民间舞蹈团。同年8月29日,舞团成立不过6个月,他便在莫斯科工会大厦的圆柱大厅,以“苏联各族人民的舞蹈”为主题举行了首演,13个舞蹈中有5个来自苏联的三大民族——同属东斯拉夫人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此外还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哈萨克、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等多民族的舞蹈,其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当即赢得了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但35位舞者中仅有大约10%受过专业训练的短板,使得整台晚会的节目不够丰富,并且缺少应有的高潮,因而需要接受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为了给舞团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舞者,他于1943年创办附属民间舞学校,继续深入苏联境内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搜集素材,持续编创新作,并借率团巡演的机会,随时随地发现新的创作灵感。1945年,他开始率团做全球巡演,由此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创作范围。1954年岁末,他首次率团来华巡演两个月零11天,并应邀向中国舞蹈界无私传授了他在舞台民间舞创作上的宝贵经验与有效方法,为新中国民间舞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1956年将他的讲座整理稿以《论民间舞蹈》为题结集出版。而他在此行中,还根据新中国民间舞经典作品改编了《腰鼓舞》《红绸舞》和哑剧《三岔口》,其中的《红绸舞》因为他为女子创作的逐一手举红绸扎成的火炬,扭着秧歌步,穿行于男子挥舞长绸形成的大圈绸花等精彩构图,成为其舞团7次来华演出中,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作品之一。1955年,他的舞团被授予“莫伊谢耶夫国家模范民间舞蹈团”称号,其“模范”作用随后则激发苏联境内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墨西哥等国的政府和舞蹈家,纷纷按照他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创作“经典舞台民间舞”的模式,建立起自己的民间舞蹈团来,将各自的民间舞蹈文化发扬光大并广泛传播,由此为世界民间舞在20世纪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熟悉民间生活,掌握了大量素材、创造力异常旺盛,将古典芭蕾过硬的下肢技术同民间舞浓郁的生活气息大胆而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舞团创作了大批色彩鲜明、风格迥异、技巧过人、高潮迭起的舞蹈佳作,如《俄罗斯组舞》《乌克兰组舞》《希腊组舞》《四季组舞》《牧羊人》《游击队员》《波罗维茨舞》《溜冰场上》《荒山之夜》。舞蹈类型也多种多样,包括群舞、组舞、舞蹈小品、舞蹈音画、舞蹈史诗、独幕舞剧等。截至2020年,莫伊谢耶夫民间舞团共保留了他的300个作品,其中有148个舞蹈取材于49个国家和民族,占全部作品的近50%,他的舞蹈宝库无愧于“世界民间舞的百科全书”之盛誉。曾获列宁奖金和斯大林奖金,以及苏联人民演员(1953)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76)等称号。此外,他曾撰写过多部舞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书籍,1996年还出版了《我的回忆:生活中漫长的巡演》,为世界各国民间舞的专业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留下了宝贵的舞蹈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