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阿含”,汉译佛典中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又意译作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是佛教早期诸多经籍的汇编。僧肇在《长阿含经序》中说:“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意谓是一切佛法的总汇。稍早的《四阿鋡暮抄序》说:“阿鋡暮者,秦言趣无也。”意谓它是导向涅槃解脱的指南。阿含是佛教早期典籍的合集,收录短篇佛经数千种,不仅反映了印度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后来各派佛教思想的理论源头。
现存的阿含类佛典,有南传和北传两种。南传巴利文《阿含》名“尼柯耶”,意谓部、类,共分为5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合称“五尼柯耶”;北传汉译《阿含》,分为4种,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合称“四阿含”。南传的“小部”汉传未收,其余皆可依序对应,但所收经文内容有同有异。巴利文本的《增支部》收经约2300种(一说2203经),汉译本《增一阿含》收录472经,两者内容接近,可以比较的经文有135种(一说140种左右);巴利文《中部》收有152经,汉译《中阿含》收222经,可以比较的有96经(一说98经);巴利文《长部》收34经,汉译《长阿含》收30经,可比者有27经;南传《相应部》共收约2870经(一说2858经),汉译《杂阿含》约收1362经(一说1359经),相近的有883经。
汉译四阿含在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的50年间陆续译出。《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中阿含经》最初于姚秦建元二十年(384)由昙摩难提译成,共59卷,现已佚,仅余残篇。后东晋隆安二年(398)又由僧伽提婆重译,60卷,即今本。《增一阿含经》于建元二十一年(385)也由昙摩难提译成,共41卷,后经道安、法和、僧伽提婆等加以补订,今本改为51卷。《长阿含经》于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成,共22卷。《杂阿含经》最后译出,时在刘宋元嘉年间(435~453),由求那跋陀罗译成,共50卷。此外尚有一些零散不全的别译本(如失译之《别译杂阿含经》20卷,约成书于4世纪末)。乃至历代所译四阿含中所收单篇佛经的译本,据统计,汉传大藏经中共收有130余种。
南、北传阿含佛典均来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巴利文五尼柯耶皆出于南传上座部。但汉译四阿含的具体来源则迄无定论,唐代的法相宗人认为四阿含均属大众部,后世则众说纷纭,若《长阿含》一种,就有判作大众部、化地部、法藏部之三种说法,《增一阿含》更有四种说法,除大众部,还有划归上座部、有部和大众部的支派的;对于《中阿含》和《杂阿含》,现代学者则多归为说一切有部;也有说法认为别译之20卷《杂阿含》属上座部或饮光部。至于四阿含的名称的分类依据,有根据所收经文篇幅长短或编排方式,乃至思想内容特征等不同说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就中国古人的看法而言,代表者若隋代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中说:“《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试图用他个人所理解的佛教教理作为标准,将“四阿含”统一成一个有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