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同,属于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形成与发展的。生理性别是根据基因、染色体等生理特征而对主体进行男女的区分。而社会性别学说认为人的主体是在社会中通过实践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男女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方面的差异。社会性别学说主要是由美国人类学家G.卢宾(Gayle Rubin)提出。
社会性别地理是在社会性别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强调人的主体对自身的性别认同、性别描述、性别关系的认识等是受其所处的社会空间环境影响而形成。人的主体与其自身所处的地理空间发生互动,因此地理空间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等文化因素导致主体对性别的认识、描述等出现地域差异。社会性别地理认为主体的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并在社会建构中形成的,通过社会性别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等。
社会性别地理的研究方向非常多元,其中主要包括:①社会性别与经济、空间的利用主要关注因生产方式等原因的不同男性、女性对于家庭空间(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使用方式和频率的差异。其中女性更多地出现于家庭空间,从事无劳动报酬的家务劳动,由此女性的空间实践范围被限制在家庭/私密空间,限制了女性在公共空间的实践活动与空间展演。这个方向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美国地理学家M.A.拉皮诺艾,其对2000年美国普查数据中妇女通勤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已婚妇女通勤时间短于未婚妇女,而且有婴幼儿的已婚妇女的通勤时间最短。②社会性别与身份、政治关系主要研究性别、阶级、种族等社会属性对人的主体性的身份认同的影响。人的主体在空间利用过程中,与空间、人群发生的日常互动并由此形成了相对应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这个方向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美国政治学学者I.卡茨内尔逊,其对美国工人群体进行的研究表明,工人阶级在不同空间(家、工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也会因性别而有所不同。③同性少数群体与身份认同主要探讨性少数群体(如同性恋)与异性恋群体相比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以及其在公共空间中对自我身份的建构的差异。这个方向的代表人物有美籍西班牙裔城市研究学者M.卡斯特,其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旧金山男同性恋社区,证实同性恋者通过群体占领公共空间,从而提高群体认同感,提高同性恋群体的社会存在感。
社会性别地理研究内容广泛,部分研究讨论了在社会建构下社会对女性的行为、承担的角色压迫与不公平对待等现象,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社会性别地理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联系密切,相互借鉴共同之处也日渐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