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根据《诗经》中的种种记载,琴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和春秋时代。亦有伏羲氏作琴(蔡邕《琴操》)、神农氏初作琴(《淮南子》),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乐书》)等传说。自从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七弦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战国时代的十弦琴之后,人们对琴的形制在东汉以前与东汉以后的不同才开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此二琴较今琴为短,且未形成底面相结合的一个完整共鸣箱,所以音量应该比今琴为小;其琴面在按弦部分呈起伏状,亦无泛音徽识,不能像今琴那样演奏左手按滑音。因此,可以认为,西汉以前的琴乐是处于初创时期的弦歌时代。文献记载中虽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吕氏春秋·本味》),但我们对于早期古琴的器乐曲及其演奏方法所知甚少。东汉以来,琴的形制已趋固定,从嵇康(224~263)《琴赋》“徽以锺山之玉”,“弦长故徽鸣”等对琴的描述来看,泛音徽识已经出现,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六朝壁画就是明证。从蔡邕(133~192)《琴操》所记载的“五歌”“九引”“十二操”及“河间杂歌”20余首来看,东汉时的琴乐还是以弦歌为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琴乐与相和歌、清商乐的逐步融合,演奏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词曲分离向器乐曲展衍的倾向,与弦歌并行而不悖。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形成了拥有160余部琴谱,3000首琴曲、琴歌(其中包括600余首不同名者)的系统规模,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记谱方法,并具有了自身的制作工艺、实物文化的鉴赏价值及中国音乐发展的见证功能。
今天的古琴在演奏时,须横放在一张约70厘米高的桌子上。桌子靠近演奏者的一侧。演奏者须坐在一个高矮适中的椅子上。
古琴弹奏画
古琴的琴面即为指板。左手可以在琴面弦上按滑取音。
整个古琴的全部音域是C至d3,包含4个八度又一个大二度。但这个音域并不反映古琴的性能,也不表示作曲者可以在此音域内任意自由写作。事实是,古琴的空弦音一般只在一个七度或一个九度、十度内构成。作为雅乐的合奏乐器(根据明代朱载堉(1536~1611)《乐律全书》),它的七声音阶定弦正好构成一个七度;而作为传统的古琴,一般来说,其空弦则是由一个五声音阶外加它的第一、二音阶的两个高八度。其他的大部分音域则是由按音音位和泛音音位构成。按音的有效音区一般是从#C到g2,只有泛音才把古琴的音域延伸到d3。
古琴的转弦换调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有4个基本概念,即正弄、正调、侧弄、外调。
正弄又称作五正弄,是五种按五声音阶顺次排列的定弦法。
它们是:(近代琴家确定,正调宫音为F,即黄钟等于C)
C、D、F、G、A、c、d(F调sol、la、do、re、mi、sol、la);正调
C、D、F、G、bB、c、d(bB调re、mi、sol、la、do、re、mi);蕤宾调
C、D、E、G、A、c、d(C调do、re、mi、sol、la、do、re);慢角调
B、D、E、G、A、b、d(G调mi、sol、la、do、re、mi、sol);慢宫调
C、D、E、F、B、B、c、b、e(bE调la、do、re、mi、sol、la、do);清商调
不难看出,以上的转调是在原调用紧角或慢宫的方法获得的。即:
F调紧角为bB调,F调慢宫为C调;
bB调紧角为bE调,bB调慢宫为F调;
C调紧角为F调,C调慢宫为G调;
G调紧角为C调,G调慢宫为D调;
bE调紧角为bA调,bE慢宫为bB调。
正调是上述五种正弄定弦法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定弦法(F调定弦法)。这一定弦法因其他正弄四调是以正调为基础转弦换调而来,又因其包含的传统古琴曲目数量最多,亦最常见,故有是名。
侧弄是指借用正调定弦法来演奏正五弄中的其他四调。当然,也可以用正五弄中的其他四种定弦中的任何一种来演奏其他四调。
外调定弦法是古人根据音乐的特殊需要而创造的某些弦法,有些超出了五正弄,依据五声音阶依次定弦的规范,名之外调。据统计,传统的外调大概有20余个。
除了上面四种基本概念所包含的弦法外,在雅乐的古琴演奏中,尚有七声音阶的定弦法。因为雅乐音阶中,变宫、变徵为常用变音。这种弦法虽然在独奏古琴中并未能显现其重要性,但它对于演奏以七声音阶为主的某些曲调在空弦音和泛音上均有一些便利之处。这是五声音阶定弦所欠缺的。问题是,由于古琴只有7条弦,如果按七声音阶依次定弦,头一二级的高八度音就会被排除在外,这样也会使演奏不方便。历史上宋太宗就曾制造过九弦琴,以弥补两个高八度音缺失,但没有流行开来,北宋初年所创作的九弦琴乐谱也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