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一些其他代谢活动的场所。植物细胞中除了细胞核和线粒体具有各自的基因组外,叶绿体也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基因组。
叶绿体基因组
叶绿体中可进行自主复制的基因组。
- 英文名称
- chloroplast genome
- 所属学科
- 林业
叶绿体中的DNA与核DNA不同,不含有5-甲基胞嘧啶,不与组蛋白结合,而且容易变性。维管植物的叶绿体DNA属于原核生物类型,轮廓长度为37~45微米,每个质体含基因组的拷贝数为20~900个,DNA分子位于叶绿体基质中。
叶绿体基因组多为双链环状分子,其大小位于120kb(kilo-base pair,千碱基)到180kb(kilo-base pair,千碱基)之间。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一般由四个区域组成:多数有两个拷贝的反向重复区域(inverted repeats; IRs),分别称为反向重复区域A和B、大单拷贝区(the large single copy; LSC)和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region; SSC)。不同物种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IR区域的长度和方向变化上。一般高等植物的IR区域长度都在20~30千碱基对之间,IR区域长度变短的植物如柳杉,其IR区只有114bp(base pair,碱基对),有些豆科植物(如蚕豆)甚至不含有反向重复区域。而有些植物IR区域长度伸长,如天竺葵的IR区段长达76kb。IR区域长度的变化,除了在进化中丢失造成的,也可能是叶绿体和细胞核遗传物质转移产生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基因组通常含有110~130个基因,编码4个rRNAs,30~31个tRNAs,80~90个功能蛋白。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基因有光合作用过程相关的基因、叶绿体基因表达所需的基因和其他基因。
随着叶绿体纯化技术的改进、叶绿体的分离和DNA提取方法的成熟以及测序技术的发展,迄今已有超过100个物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公布,许多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都已经测定完成。分析比较已发表的主要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几个突变的热点区域,如编码ATP合成酶a亚基序列(atpA)是易变基因。通过比对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可以为多种植物的进化和多态性提供更精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