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外的所有其他资源。
早期资源地理研究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储备和经济规划的广泛需求使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欧美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已在大学开设资源地理课程,英国的利兹大学、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等一批世界级著名高校相继将资源地理学的相关学科纳入核心课程体系,并有将生物地理、环境与资源、人口与资源等相关专业整合为资源地理专业的趋势。苏联于60年代初建立这门学科,6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研究自然资源地理,而后扩展到社会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领域。中国于70年代后期开展对资源地理的研究。
1960年苏联出版的《简明地理百科全书》首次刊登资源地理学条目。1972年苏联学者A.A.明茨(A.A.Mints)出版了《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评价利用效益方面地理差异的科学方法论问题)》一书。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两本关于资源地理学的专著,分别是B.米切尔(Bruce Mitchell)的《地理学与资源分析》和莱基(Negi)的《地理学与资源》。1984年印度地理学家拉米(Ramesh)主编了《资源地理学》。2003年,中国学者李润田等出版了《中国资源地理》专著。另外,自1986年开始,华盛顿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连续出版的世界资源报告对美国政府乃至联合国的决策具有借鉴性。1972年成立的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1998年成立的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等针对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形成的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源地理学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内容总结为四个方面:①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定区域范围内资源的总体特征、演变,以及与其有关地理环境因素。②资源结构研究。在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资源组合类型进行比较,研究区域资源的时空优化配置。③资源评价研究。资源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区域资源结构、数量和质量评价三部分内容。④资源区划研究。依据资源组合类型,在一定的原则和体系下确定资源的区划方案,从而为未来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除此之外,资源调查、资源信息系统和资源制图等研究是作为资源地理学研究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资源地理学研究的质量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