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外国经济史 . 〔近代〕 . 〔资本主义的产生〕 . 近代早期欧洲的勤勉革命

勤勉革命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in modern early Europe/
条目作者梅舒楠周嘉舟
条目作者梅舒楠

梅舒楠

周嘉舟

周嘉舟

最后更新 2023-02-04
浏览 206
最后更新 2023-02-04
浏览 20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于解释17~19世纪西北欧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家庭劳动力再分配的理论。此理论为探讨工业革命产生的先决条件及相关经济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英文名称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in modern early Europe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勤勉革命”一词最初由日本学者速水融(Akira Hayami)在著作《日本的勤勉革命》(1968)中提出,用于阐释日本进入工业化的路径。在江户时代(1603~1868),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日本农民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并随之形成了以勤劳为美德的观念,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因此,由于要素价格不同,区别于英国运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实现工业革命,日本是通过劳动集约型技术实现勤勉革命,进而走上工业化道路。

而后,美国学者J.de德费里斯(Jan de Vries)重新定义了“勤勉革命”。在论文《工业革命与勤勉革命》(1994)及著作《勤勉革命:1650年至今的消费行为与家庭经济》(2008)中,他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西北欧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经济变化。通过考察欧洲部分国家在1600~1730年的遗嘱清单,德费里斯发现自1650年起,其中的财产增加,而实际工资并未上升。针对这一“悖论”,他指出早在工业化前的几个世纪,欧洲就形成了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核心家庭结构。而1650~1850年,为了获得更多工资以满足对新颖物品的消费需求,家庭劳动力进行了市场化配置,更多家庭成员转移到劳动力市场,尤其妇女和儿童的有薪劳动水平有所提高。因此,消费需求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家庭劳动力的再分配带来了勤勉革命,促进了西欧近代经济增长。

德费里斯的“勤勉革命”理论聚焦于家庭与市场的互动,从需求侧为工业革命的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还有部分学者从消费行为、劳动时间及工资与价格变化等角度出发,对勤勉革命的发生时间、地区及发生与否提出了新的见解。

  • VRIES J DE.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 Consumer Demand and the Household Economy, 1650 to the Pres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2008.
  • HAYAMI A.A Great Transformation: Social Economic Change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Japan.Bonner Zeitschrift für Japanolgie,1986,8:3-13.
  • VRIES J D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ous R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4,54:249-27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