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革命”一词最初由日本学者速水融(Akira Hayami)在著作《日本的勤勉革命》(1968)中提出,用于阐释日本进入工业化的路径。在江户时代(1603~1868),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日本农民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并随之形成了以勤劳为美德的观念,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因此,由于要素价格不同,区别于英国运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实现工业革命,日本是通过劳动集约型技术实现勤勉革命,进而走上工业化道路。
而后,美国学者J.de德费里斯(Jan de Vries)重新定义了“勤勉革命”。在论文《工业革命与勤勉革命》(1994)及著作《勤勉革命:1650年至今的消费行为与家庭经济》(2008)中,他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西北欧在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经济变化。通过考察欧洲部分国家在1600~1730年的遗嘱清单,德费里斯发现自1650年起,其中的财产增加,而实际工资并未上升。针对这一“悖论”,他指出早在工业化前的几个世纪,欧洲就形成了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核心家庭结构。而1650~1850年,为了获得更多工资以满足对新颖物品的消费需求,家庭劳动力进行了市场化配置,更多家庭成员转移到劳动力市场,尤其妇女和儿童的有薪劳动水平有所提高。因此,消费需求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家庭劳动力的再分配带来了勤勉革命,促进了西欧近代经济增长。
德费里斯的“勤勉革命”理论聚焦于家庭与市场的互动,从需求侧为工业革命的起源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还有部分学者从消费行为、劳动时间及工资与价格变化等角度出发,对勤勉革命的发生时间、地区及发生与否提出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