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是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它倡导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业产品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农业技术迅猛发展,农产品产量飞速提升。但是,化肥、农药与激素的滥用也增加了环境负担,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现代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到了80年代,社区支持农业运动的兴起给可持续农业思潮注入了新的内涵,倡导要重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和团结。80年代后期,随着贸易公平运动重新焕发活力,可持续农业思潮与农民生计议题发生交集,给可持续农业理念的倡导者带来了新的视角,督促人们去反思农业生产、农民生计和全球贸易体系之间的关系。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石油产品的投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并提高食物质量,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通过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不断满足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发展可持续农业,有助于保护当下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在于一味地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在于不断地生产出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高质量农产品,以及追寻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改善资源环境,促进农业社会进步发展,使其达到各种因素互相协调配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