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要素既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也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市场需求、交通通信、政策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空间布局。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本底条件,而并非起到决定性作用。技术革新会改造局部不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并扩大农业生产区位范围。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需要投入相应的光、热、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且不同的动植物需要不同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各地的农业区位因素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耕作习惯、饮食喜好、发展历史不同,受区域农业生产主导性因素和限制性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如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内蒙古草原畜牧业,以及美国五大湖地区、中欧、西欧的乳畜业等。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效益为上的原则,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对区位选择的因素考虑往往不同。比如,小农户最关注的是自然适宜性,而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除此之外还特别关注市场需求、交通区位等因素。随着农业生产活动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变化,农业生产区位选择中某些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