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国文献公司的M.陶伯[注]发明了元词语言,目的是消除标题语言的缺点,以适用计算机情报检索的需要。元词语言脱胎于标题语言,是作为对标题语言的重大改进而出现的。
元词语言的基本原理可表述为:任何一个复合概念,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概念;每个单元概念可以用一个单词(单纯词或合成词)表达,尽量避免选用词组或短语表达,而应选用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即元词),通过若干个元词的组配去表达复杂的概念。元词只是构成“标题”的基本构件,它们自身大多数不是具体的“标题”。只有将多个元词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特定的专指标识,从而直接准确地表达文献主题。
元词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标识须通过若干个元词的组配才能构成,并且其标识是后组式的,即检索时才能将若干个元词加以组配。例如,“图书采购”这一复合概念,在标题语言中是直接选用“图书采购”这一先组形式去表达文献主题。在元词语言中,则应将“图书”和“采购”这两个元词进行组配,从而表达文献主题。
由于元词多为单词,很少用词组,这就导致元词语言无法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它也只适用于检索专指性很强的文献,很难进行总论性标题的检索。元词语言突出的缺陷是不够严密,检索中时常出现种种不利的干扰。尽管如此,元词语言所开创的后组式主题检索语言,在主题检索语言发展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