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真菌病害 . 高粱靶斑病

高粱靶斑病

/sorghum target leaf spot/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1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高粱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引起,主要为害高粱叶片和叶鞘等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

英文名称
sorghum target leaf spot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高粱靶斑病于1939年首次报道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种苏丹草上发生,在此之前的1889年在北美洲保存的高粱及约翰逊草叶片标本上曾有此病害病斑。其后在巴基斯坦、印度、苏丹、津巴布韦、以色列、菲律宾、塞浦路斯和日本相继有该病在高粱上发生为害的报道。此病害在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2000年在美国暴发流行,在日本南部也曾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中国,徐秀德等于1992年首次报道此病害在中国北方高粱产区发生,此后发病逐年加重,各高粱产区均有发生。

高粱靶斑病是高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世界高粱种植区均有发生。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贵州、四川、新疆和台湾等高粱产区普遍发生,是高粱生产上的最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导致高粱早衰、倒伏,严重影响高粱产量。

高粱靶斑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和叶鞘,在高粱抽穗前后症状表现尤为明显。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淡紫红色或黄褐色小斑点,后成椭圆形、卵圆形至不规则圆形病斑,常受叶脉限制呈长椭圆形或近矩形。病斑颜色常因高粱品种不同而变化,呈紫红色、紫色、紫褐色或黄褐色。当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时,病斑扩展迅速,病斑较大、中央变褐色或黄褐色,边缘呈紫红色或褐色,具明显的浅褐色和紫红色相间的同心环带,似不规则的“靶环状”,直径大小为1~100毫米不等,故称靶斑病。田间高粱在籽粒灌浆前后,感病品种植株的叶片和叶鞘自下而上被病斑覆盖,多个病斑可汇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大病斑,导致叶片大部分组织坏死。

在生产上调查发现,不同地区或不同高粱品种叶片上病斑颜色、形状及大小有很大差异,是由于病原菌种群差异,还是品种基因型不同所致,是病害的田间诊断及抗病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张园园等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发病叶片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培养性状观察以及病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均为高粱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侵染所致。

高粱靶斑病致病菌为高粱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异名Helminthosporium sorghicola),属半知菌亚门蠕孢属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4根自气孔或从寄主表皮细胞间生出,通常不分枝,浅褐色至黑褐色,具隔膜,基部呈半球形,大小(50~730)微米×(4.8~7.5)微米,孢子梗上着生1~4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湿度大或周围有水滴的情况下可直接萌发,并形成较短的分生孢子梗,其上再生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具2~8个隔膜,以4~6个隔者居多,大小为(72.5~92.5)微米×(10~12.5)微米。分生孢子浅褐色至淡榄褐色,微弯,两端钝圆,脐点明显可见,但不凹入基细胞内,几乎与基部边缘平齐(图2)。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35℃,适宜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pH3~10均能萌发,最适pH6~7。病菌能够利用各种碳源作为营养。在以不同糖类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木糖、菊糖、半乳糖和乳糖为最佳碳源,病菌菌落生长快、菌丝长势强;其次依次为蔗糖、麦芽糖、淀粉、甘露糖和果糖;以山梨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速度最慢。病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快,其次为燕麦片和PDA培养基。此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扩展较慢,但菌丝致密,菌落颜色较深。

高粱靶斑病菌在人工接菌条件下,能侵染玉米、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以及狗尾草、马唐等。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菌分生孢子在高粱叶片或叶鞘上的萌发,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通过机械压力或酶的作用从叶片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在寄主组织中繁殖、扩展,吸取寄主养料和水分,致使叶片形成病斑、干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高粱秸垛中、土壤表面残落的病株残体上越冬,或者在野生寄主(如约翰逊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人工接种病原菌,12小时后可见症状出现,初为红褐色小斑点,经3~4天后有典型病斑形成,上生灰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风和雨水等的传播,再次反复侵染为害。

在高粱秸垛中、土壤表面残落的病残体是翌年病害传播的重要初侵来源。在高粱叶片或叶鞘上的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通过机械压力或酶的作用从叶片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导致生理代谢失调,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生长季中,风雨对病害在田间的传播与扩散起主要作用,病叶上再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可以借助风和雨水等传播并反复再侵染与为害。在高粱各生育阶段均可侵染发病,病害流行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时,特别是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流行较快。高粱田间过于郁闭,通风不良,将加重病害流行。高粱多年连作、田间植株病残体较多,土壤累积菌量大的田块发病较重。

高粱品种间的感病程度不同,利用品种抗病性是防治高粱靶斑病最重要的途径。

选育和种植抗病杂交种是控制高粱靶斑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本途径。许多高粱杂交种对高粱靶斑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应因地制宜选种推广。

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追肥,尤其在拔节和抽穗期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高粱收获后及时翻耕,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加速分解,及时处理掉堆积在村屯附近高粱秸垛,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减轻病害发生为害。

田间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