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人们在长期利用相近自然资源环境、发展畜牧业生产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完善的一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稳定性取决于种质特性与具体的地域生态环境因子结合的程度,以及经营和饲养管理繁殖等技术的合理程度。
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体现畜牧业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及其作用;展示畜牧业地域类型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展现畜牧业地域类型与其他地区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畜牧业地域类型包含畜牧业的地域结构、经营方式、现状特点及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作用;畜牧业地域类型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其效益和寿命。
畜牧业地域类型与畜牧业类型不同。前者是立足于地域性与畜牧业特点统一概念上的分类,后者是根据畜牧业某一特性或畜牧业本身综合特性为基础的分类;前者是畜牧业地理的研究内容,后者是畜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畜牧业地域类型是因地制宜选择和确定畜牧业生产方向及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方式的科学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达到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畜牧业地域类型的研究主要包括:①驯养动物的生态环境及其生产条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②与地域基本特征相适应的畜牧业特点,包括种群及饲养管理、经营管理等特点。③其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性的分析研究。④变化趋势的估计和改善其生产能力的方向及途径的研究。不断探讨畜牧业地域类型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提高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潜力、远景预测,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向、途径、措施,可为地区资源开发、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它还是进行畜牧业布局和区划的基础性工作。
畜牧业地域类型分类的具体依据和标准尚不统一,但都以地域性与畜牧业特点相统一为基本原则。1951年法国的P.韦雷将全世界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分为4个第一级类型,即副业性质的畜牧业(如中国式的畜牧业)、具有信仰情感的畜牧业(如印度的养牛业)、纯牧业(如驯鹿的放牧、游牧等),以及与农业结合的畜牧业。在4个一级类型下又分出14个二级类型。在个别的二级类型下,又划分出三级类型。如在“与农业结合的畜牧业”地域类型中分出4个二级类型,即为农业服务的畜牧业,农牧兼营、一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牧草栽培的畜牧业和小动物饲养业(包括禽、兔、蚕、蜂等)。在“发展牧草栽培的畜牧业”中列出了4个三级地域类型: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的苜蓿育肥业、阿尔卑斯型的山地畜牧业、英格兰型的畜牧业和新西兰型的畜牧业。
中国的畜牧业地域类型有高平原牧区的游牧畜牧业、山地牧区季节牧场轮牧畜牧业、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的定居游牧畜牧业、农区舍饲畜牧业和圈养畜牧业等多种类型。再进一步划分则有草原放牧地区的群牧养马业和养羊业、荒漠地区群牧养驼业、高寒山地和高原的群牧牦牛业、城市郊区的奶牛饲养业、农区养猪业、亚热带水网平原群鸭饲养业等。如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1977年曾将内蒙古畜牧业地域类型划分为3个一级类型和15个二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