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工学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航天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导航

恒星敏感器

/star sensor/
条目作者郑然钟红军
条目作者郑然

郑然

钟红军

钟红军

最后更新 2023-03-02
浏览 675
最后更新 2023-03-02
浏览 67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恒星作为姿态测量的参考源,为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和天文导航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的设备。通过计算恒星在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下的矢量方向确定星敏感器的惯性姿态信息。简称星敏感器。

英文名称
star sensor
所属学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星敏感器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天体测量敏感器,是航天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姿态测量敏感器之一。星敏感器与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等其他天体测量敏感器相比,有如下主要优点:星敏感器具有更高的姿态测量精度,高精度星敏感器测姿精度达3",甚高精度星敏感器测姿精度可达1"或更高;星敏感器能够提供航天器的三轴惯性姿态,而地球敏感器等仅能提供一个或两个参考方向的测量结果;由于天球上布满恒星,一个具有合适视场和灵敏度的星敏感器,几乎在任意指向都能够探测到多颗恒星,因此星敏感器具有提供全方位姿态信息的能力;地球和太阳等参考天体在太阳系外将无法继续提供参考基准,而星敏感器可在深空探测中继续使用;星敏感器姿态计算结果无累积误差,不存在类似陀螺的慢速漂移问题。

现阶段星敏感器一般基于面阵CCD或APS图像传感器。其工作原理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将恒星成像于图像传感器(如CCD、APS等)的光敏面上,由图像传感器完成光电转换,输出模拟信号经AD转换后送数据处理电路,对恒星星图进行星点提取和定心计算,确定视场中的恒星在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下矢量方向,将其与导航星表进行比对,完成星图识别,最终确定星敏感器测量坐标系三轴在惯性坐标系下的指向。卫星或航天器通过星敏感器的安装矩阵,可确定其在惯性坐标系下的三轴姿态。

星敏感器技术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早期星敏感器、第一代CCD星敏感器、第二代CCD星敏感器和APS技术CMOS星敏器。

1970年前,早期星敏感器采用光电倍增管和析像管作为探测器件,产品结构简单、精度低、性能不稳定。

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基于电荷耦合器件CCD的星敏感器出现并应用,与早期星敏感器相比,具有体积小、功耗小、可靠性强等优点,受探测器分辨率限制,此时星敏感器视场较小,焦距长,具有很强的暗星探测能力,单星的测量精度很高,但是无法进行自主星图识别和姿态解算。

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代CCD星敏感器出现并应用,在微处理器及大容量存储器的使用下,第二代CCD星敏感器能够存储恒星基本信息,可以实现全天星图自主识别,在无先验姿态信息下能直接输出航天器的姿态测量信息。虽然CCD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电路设计复杂,存在质量大、功耗高、抗辐照能力差等空间应用不足。

2000年以后,基于APS技术的CMOS图像传感器开始应用于星敏感器中,APS星敏感器不仅具有高自主、高精度等第二代CCD星敏感器的优点,而且具有高分辨率、抗辐照、功耗低、体积小等特点,星敏感器的发展正处于这一阶段,并且随着APS图像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快速发展,最高测量精度已经优于0.1″,最小重量小于50克,最大动态能力高于20°/s,最长寿命GEO轨道可达15年以上。

典型的星敏感器组成包括遮光罩、光学镜头、光机结构、电子学、软件等,星敏感器上电后的工作模式一般包括:待机模式、全天自主星图识别模式、局部天区星图识别模式和跟踪窗口模式。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