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作业有出河或卸车、造材、选材、归楞、装车(船),或进行木材机械加工,或进行综合利用等。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堆积木材的场地也称为贮木场,设置在林业企业内部运输和外部运输的衔接地点。在木材生产和流通之间起缓冲和调节作用,同时对木材的产销起纽带作用。贮木场与陆路衔接的称陆运贮木场;与水路衔接的称水运贮木场,又称出河场。贮木场作业是森林采运生产过程中继森林采伐、木材运输之后的最后环节。有些欧美国家的贮木场附属于木材加工企业,中国有些经济部门也设置贮木场。这两种贮木场的技术内容和森工系统的相同,但性质有很大的区别。
贮木场
林业上设在木材陆运材道或木材水运材道终点,并与公共交通线(铁路、航空和港口等)相衔接的接收、贮存、保管、调拨和加工木材的场所。又称山下楞场、最终楞场。
- 英文名称
- log yard
- 又称
- 山下楞场、最终楞场
- 所属学科
- 林业
贮木场的选址应靠近国家交通线(例如航运河流、公路及标准轨铁路),从伐区到贮木场的运材距离应该尽可能短。其中选址用于陆运的贮木场要求场地干燥,地质和排水条件良好,地面高出历史最高洪水位在0.5米以上,地势平坦,适于配置楞堆以及场内运输。水运贮木场要选在流速低,水位变化小,河床稳定,岸坡坚固、通直,水域开阔的河段,以便木排停靠、拆解,原木流放、出河,以及木材在水中贮存、分选等。
贮木场面积要能保证最大量木材的贮存,保证场内运输道路、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的布设,并有必要的扩充发展余地。可分为楞区面积、有效面积和总面积3种。①楞区面积为基本面积,取决于最大允许的库存量、楞堆的形状和尺寸,等于最大库存量除以楞区单位面积的容材量(每平方米容材量3~4立方米)。②有效面积除楞区面积外,还包括场内机械、设备和道路所占有的面积,约为楞区面积的1.2~1.3倍。③总面积是贮木场围墙内的面积,约为有效面积的1.1~1.2倍。
根据木材运输方式和到材方式(原木、原条等)而定。中国采用原木运输和原条运输两种运材方式。原木运输时,陆运贮木场的生产工序包括卸车、选材和归楞等;水运贮木场的生产工序有出河、选材和归楞等。原条通常陆运到贮木场,其生产工序有卸车、造材、选材、归楞和装车等。原木经过检尺验收归楞后,即入国家木材仓库。各生产工序可组成一条或若干条流水作业线,根据产量大小、生产均衡程度、机械设备类型等安排生产单流、分流或合流等工艺流程。贮木场的平面布局根据不同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场内运输道路、建筑物及楞区大小确定。基本要求是木材生产集中,木材流程短而畅通,避免木材的平面交叉流动,充分发挥各工序的机械生产效率,有利于技术的改造和发展;此外还要满足防火要求。
中国传统的贮木场小而分散,主要起贮存、保管和转运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采运事业的发展,机械化作业比重增大,贮木场生产逐渐集中,木材周转量增加,场地扩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原条运材后,在贮木场增加了原条造材工序,并增加木片、包装板生产内容,使造材剩余物(截头等)得到利用。在有些采用伐倒木运材工艺的国家,贮木场作业中还要增添打枝工序;有的还建立薪材生产作业线,从中提取造纸材,以提高经济用材的出材率。
贮木场作业的一般工序如下:①卸车或出河。贮木场作业的第一道工序。原木或原条卸车可用绞盘机兜卸或拉卸,用拖拉机推卸,用木材装载机举卸和用门式起重机、缆索起重机提卸等方法。中国以兜卸和提卸为主。木材出河采用纵向或横向输送机、绞盘机和各类起重机。②造材和选材。由于贮木场生产集中、作业条件好、技术水平高,原木造材率、经济用材出材率和产品等级率都比伐区造材提高。为了做到材尽其用,具有不同材质和规格的原木要按既定要求区分归类,分选到各自的楞堆。中国主要采用链式或索式输送机和电动平车进行选材。③归楞。一般把同一树种、材种、规格和材质的原木归成一个楞堆。一个贮木场往往有几十个到几百个楞堆。楞堆长度一般为30~60米,高度一般不超过6~8米,两楞间距为1.5~2米。楞堆结构有实楞、层楞、格楞等。归楞设备有架杆绞盘机、装卸桥、缆索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叉车、木材装载机等。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贮木场,为了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在卸车后或出河前要建立一定的原条或原木贮备。当日到材量大于贮木场日生产量时,多余量即存放在贮备区内;当日到材量供不上贮木场作业需要时,可从贮备区及时提取原料,保证贮木场的正常作业。④木材保管。包括木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前者是做好品等区分、缴库验收和防火、防洪、防盗等工作,后者是防止由于木材腐朽、虫蚀和开裂引起的变质降等。当气温高于5℃、贮存时间超过20天时,需因地制宜采取干存、湿存和水存等方法。干存法是把木材剥皮并归成通风良好的楞堆(层楞或格楞),使原木边材的含水率迅速降低,消除菌、虫繁殖和生存的条件。为减轻干存中木材的开裂,剥皮原木的两端要留有一定宽度的树皮。一些特种用途的木材干存时,原木两端的断面还要涂料以防开裂和腐朽。水存法是把木材单根或成捆(成排或成堆)存放在人工水池或河流湖泊中,使原木边材保持很高的含水率,阻止菌、虫的繁殖和生存以及木材的开裂。湿存法是把带皮原木归成通风不良的楞堆(实楞),楞高5米以上并进行遮阴覆盖。对针叶材楞垛要及时消毒,阔叶材楞垛的原木端面要涂料,有条件的可定时向楞垛喷水。当原木已出现菌、虫害时,要及时锯解加工,或集中归放并喷洒防腐剂或杀虫剂。楞堆下面应铺设垫木,定期清除场地积物。⑤木材调运。木材从贮木场向需材单位的运输,多数经由铁路,少数经由公路和水路。木材装车大多和归楞使用同一机械。
贮木场主要问题如下:①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在边远的山区。因此,供需距离远,内外运输衔接困难,这样增加了贮木场的存材量,影响与阻碍了归装机械的配置和选型。②中国地域广阔,树种繁多,又大部分是天然林,林龄、径级和材质差异很大。一般一条选材作业线约有60~100个楞位,木材品种规格多,木材检验手续烦琐,使造、选、归、装等作业难以实现全盘机械化、自动化。③林业生产又受气候、季节的影响。东北、内蒙古林区到材70%左右集中于冬季,南方到材60%左右集中于雨水充足的4~8月。由于到材的不均衡,引起贮木场生产也不均衡。为适应到材不均衡则要求占有很大的库存场地,相应地给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等的配备、利用、管理也带来极大的困难。④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工序的机械(除电动绞盘机和电锯外)均为各地、场自行设计、制造,类型多、非标准多、成本高。因此,给管理、加工、维修和改造带来困难,阻碍了贮木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影响了机械化发展速度。⑤虽然中国贮木杨的各主要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缺乏衔接设备,缺乏重大技术措施,不能形成全盘机械化流水作业和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因此,各工序中人工劳动量消耗仍占很大比重(尤其是南方),劳动生产率低,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应根据中国林业和贮木场生产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以创造出适应中国贮木场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适应林业现代化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