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基础医学领域 . 医学遗传学 . 遗传病 . 微缺失综合征

微缺失综合征

/microdeletion syndrome/
条目作者邬玲仟

邬玲仟

最后更新 2025-03-20
浏览 172
最后更新 2025-03-20
浏览 17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微小的、经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难以发现的染色体缺失导致的具有复杂临床表现的遗传性疾病。缺失片段长度小于5兆碱基对(Mb),是基因组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常见的临床表型有生长发育异常、智力发育迟缓、特殊面容、内脏器官畸形、内分泌异常、精神行为改变等。

英文名称
microdeletion syndrome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微缺失综合征多为新发异常,家族性遗传仅占约5%~10%。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多由染色体上分布的低拷贝重复序列(low copy repeats; LCRs)发生的非等位同源重组(nonallelic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NAHR)导致。LCR分散地位于染色体内,其序列总长占人类基因组的近5%,单个LCR的大小介于1万~24万碱基对,不同位点的LCR序列相似性高达97%以上。不同位点的LCR之间发生非等位同源重组导致染色体的缺失,进而导致相应的临床表型。常见的微缺失综合征有22q11缺失综合征(22q11 deletion syndrome; 22q11DS)、普-威二氏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安格尔曼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等。如22q11缺失综合征是由22号染色体长臂微缺失引起的遗传性综合征,包括迪格奥尔格综合征(DGS)、腭心面综合征(VCFS)、先天性异常面容综合征等。发生率约1/4000。22q11缺失综合征在表现上有明显差异,主要临床表现有心脏缺陷、胸腺发育不全、咽腭闭锁不全伴腭裂、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伴低钙血症、特殊面容等,通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精神行为异常等问题。

微缺失综合征的遗传学检测可以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GH)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低深度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技术进行。尚无有效的微缺失综合征治疗方法,针对不同表型的对症治疗预后较差,所以进行专业的遗传咨询和准确的遗传诊断和产前诊断很有必要。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