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占地面积约268万平方米。2009年2月11日成立。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秦始皇陵为依托,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中国历史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 英文名称
-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Museum
- 成立时间
- 2009-02-11
-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占地面积
- 约268万平方米
- 馆藏量
- 6284件(套)
管理和开放区域分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两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5千米处,是在兵马俑陪葬坑原址上建设的一座遗址博物馆。1975年筹建。馆内3座陪葬坑呈品字形分布,皆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总面积20 000余平方米,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可谓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其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艺术手法细腻、明快,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是中国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俑坑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刃锐利。1号陪葬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14 260平方米。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2号陪葬坑位于1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平面略呈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兵马俑亦面朝东方,其兵种、阵容、造型及姿态等方面,均比1号坑丰富多彩,象征步兵、骑兵、车兵和弓弩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位于1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东距2号坑约120米,平面呈凹字形,由车马房、议事厅和祭祀厅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埋藏木质战车等,象征统率全军的指挥部。秦始皇陵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共两乘。每乘车前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铜车马造型逼真,装饰华美,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按照秦代真人车马二分之一的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大量使用的金银饰件重量超过14千克,零部件达3000余个,采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对研究古代车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秦始皇陵核心区,南北长约2220米,东西宽约1010米,占地面积约225万平方千米,展示部分主要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墓、陵园内外城墙垣、道路、门观、寝便殿建筑基址、陪葬坑(K9901、K0006)等。其中K9901、K0006陪葬坑陈列厅于2011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K9901百戏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内外城之间、封土东南,1999年发现,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重212公斤的青铜大鼎1件、彩绘百戏俑11件。K0006文吏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内城以内,封土西南,2000年发现,面积约410平方米,出土彩绘文官俑、御手俑等文物。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有藏品628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031件(套)。
在对遗址本体、出土遗物以及藏品进行陈列展示的同时,定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增强观众对世界古代文明、中国先秦文化、文物科技保护等的认知和了解,丰富博物院的展示体系。其中,“平天下——秦的统一”,以秦国由弱小部族成长为统一帝国的漫漫征程为主要脉络,记述秦人抱定一统雄心,历经数百年,一步步从西陲向东挺进,最终成就其天下一统大业的历史,获得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常年开展秦文化校园行、山区行、军营行、企业行、机关行系列活动。“秦陵移动课堂”将博物馆教育搬进学校课堂,采取教学与互动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讲解员授课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方法,锻炼小学生的创造力、表达力及团队合作力。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发掘兵马俑1、2、3号坑遗址,铠甲坑(K9801)、百戏俑坑(K9901)、文官俑坑(K0006)、青铜水禽坑(K0007)等一批重要陪葬坑,为陵园保护、展示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2011年“兵马俑一号陪葬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西班牙阿利图利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2013年“秦始皇陵园考古”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发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比利时杨森公司、美国强生公司、美国沙漠研究所、美国莱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及牛津大学及中国的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学术机构在考古、保护修复、展览等方面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与比利时杨森公司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建设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在彩绘保护、土遗址加固、遗迹防霉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遗址博物馆遗址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编制《陶质彩绘文物方案编写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7项,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20项。其中“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于199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于201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关键技术研究”2016年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
为深化秦陵秦俑及秦文化研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组织召开涉及秦代历史、考古及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多部丛书或书刊,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等学术专著近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