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速恒频交流电源系统由恒速恒频传动装置、无刷交流发电机、控制保护装置和电流互感器(视保护功能需要)组成。1946年,美国发明恒速传动装置,开辟了航空恒速恒频交流电源的时代。恒频交流发电系统的额定容量有15、20、30、40、60、90、120和150千伏安等数种。
恒速恒频交流电源系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第一阶段,采用差动液压恒速传动装置、有刷交流发电机和电磁机械式调节保护器。20世纪60年代为第二阶段,采用齿轮差动液压恒速传动装置、无刷交流发电机和电磁式控制保护器。20世纪7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发展了组合传动发电机(IDG),其特点是:恒速传动装置与发电机一体化设计,减少了零部件,使结构紧凑,发电机采用喷油冷却,铁心采用高性能铁钴钒软磁材料,转速可升高到12000或24000转/分,这样,电源的功率质量比显著增大,过载能力增强,可靠性进一步提高。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四阶段,交流电源的设计思想由以降低重量为主转变为以提高维修性和降低全周期费用为主,于是,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保护装置居主导地位,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CSCF电源的优点是工作环境温度高,过载能力强。其主要缺点是CSD生产制造、使用维护困难,电能变换效率较低,主电源效率约为70%,电能质量难于进一步提高,也难于实现起动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