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各地,尤其在新疆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普遍分布,并成优势种群。欧洲、中亚及西伯利亚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30~1900米的荒漠、沙丘、戈壁、山坡冲积扇砾石地及干旱山坡。
无叶假木贼
藜科假木贼属有毒半灌木。别称毒藜、无叶毒藜、木烟。
- 拉丁文名称
- Anabasis aphylla
- 别称
- 毒藜、无叶毒藜、木烟
- 科
- 藜科
- 属
- 假木贼属
- 所属学科
- 草业科学
高20~50厘米。木质茎多分枝,小枝灰白色,常具环状裂隙;当年枝鲜绿色,分枝或不分枝,直立或斜上;节间多数,圆柱状,长0.5~1.5厘米。叶不明显或略呈鳞片状,宽三角形,先端钝或急尖。花1~3朵,生于叶腋,多于枝端集成穗状花序;小苞片短于花被,边缘膜质;外轮3个花被片近圆形,果时背面下方生横翅;翅膜质,扇形、圆形或肾形,淡黄色或粉红色,直立;内轮2个花被片椭圆形,无翅或具较小翅;花盘裂片条形,顶端篦齿状。胞果直立,近球形,直径1.5~2毫米,果皮肉质,暗红色,平滑。花期为8~9月,果期为10月。
全草有毒,毒性与枝条年龄和发育阶段有关,一年生枝条大于多年生枝条,幼嫩枝条大于枯萎枝条。主要有毒成分为阿纳巴辛碱(毒藜碱、假木贼碱)和新烟碱等生物碱。主要引起羊中毒,绵羊中毒较常见。绵羊采食后10~20分钟即可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初期表现为呼吸困难、抽搐、战栗、呕吐、流涎、瞳孔缩小、极度不安、频频排尿,伴随下痢、瘤胃鼓气;中期表现为步态踉跄、站立时四肢叉开、常常跌倒难以爬起、间歇性或强直性痉挛、弓角反张、心跳加快、节律不齐、眼肌收缩、瞳孔散大;后期表现为体温骤降、四肢变冷、呼吸困难、知觉迟钝呈麻痹状态,多在10~60分钟内死亡。
在无叶假木贼集中发生区域,可采用人工挖除,减少其生长和蔓延,同时补播优良牧草,恢复挖除破坏草地。选择补播草种要以旱生、超旱生草种为主。同时,应加强草原管理,禁止在无叶假木贼发生区放牧空腹饥饿羊群,避免饥饿采食引起中毒。牲畜无叶假木贼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只能采取一般解毒治疗和对症治疗。发病后迅速大剂量注射硫酸阿托品有效,绵羊每只每次5~10毫克,皮下注射,每隔1小时重复注射1次,直到神经症状缓解为止。同时采取强心、补液、镇静等对症治疗。
无叶假木贼所含毒藜碱对蚊虫、昆虫等有触杀、胃毒和熏杀作用,可为植物源性杀虫剂开发利用。无叶假木贼抗逆性强、耐干旱、耐盐碱,是优良的防风固沙物种,对荒漠半荒漠地区草原植被恢复具重要生态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