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度东海岸的奥里萨邦境内。西部和南部边缘被东高止山脉包围,北部是默哈讷迪河冲积的三角洲,东部有一条长32千米的狭窄通道将吉尔卡湖与孟加拉湾相连。默哈讷迪河的分支达亚河在吉尔卡湖东北部注入,西侧的52条溪流和东侧的孟加拉湾也是湖水的补给来源。
略呈纺锤形,长度约65千米,宽度23千米,旱季湖泊水深0.3~0.8米,面积约906平方千米,夏季风来临时水深增加到1.8~4.2米,面积可扩展到1165平方千米,湖水呈碱性,pH为7.1~9.6。湖上有多个岛屿,主要包括帕里库德岛、普尔巴里岛、贝拉普拉岛、努阿帕拉岛、纳尔巴纳岛和坦帕拉岛。达亚河和北部的几条溪流每年在吉尔卡湖中输入约160万吨的沉积物,由于淤积严重,连通吉尔卡湖与孟加拉湾的通道位置会发生移动,甚至堵塞。为了维持生计,当地渔民必须定期清理通道淤积才能出海捕鱼。
地质研究表明,在更新世时期,海岸线沿吉尔卡湖的西岸延伸,其东北部则位于海底。过去的6000~80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约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停顿,这可能导致南部地区海岸附近形成沙滩,沙滩逐渐增长并沿东北方向发展,形成了吉尔卡湖现今的出水口。在吉尔卡湖西南部湖区出土的化石表明,该湖大约在3500~4000年前形成。湖泊北部海岸带风向的转变使得孟加拉湾的沿岸流将海沙搬运并堆积,在湖泊东部形成了一个长60千米的屏障海滩,称为“瑞栅萨”(Rejhansa)。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湖泊东北约56千米的地方,几百年前建在海边附近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现在距离海岸约3千米,表明海岸线已经向东移动了很长距离。
吉尔卡湖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居住在潟湖及附近的超过15万的渔民提供了生活保障。也是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家园,是印度次大陆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在迁徙的高峰季节,来自里海、贝加尔湖、咸海及俄罗斯其他偏远地区、哈萨克斯坦的吉尔吉斯草原、中亚、东南亚、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和喜马拉雅山的鸟类超过160种。候鸟长途跋涉到达吉尔卡湖,飞行距离最长的可达12000千米。1981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吉尔卡湖被指定为第一个具有国际重要性的印度湿地。
为了改善湖泊生态环境,2000年9月,印度政府对连接湖泊和孟加拉湾的河道进行了清淤,开辟了一条新的连接通道,以恢复自然的水流并平衡湖水盐度。新的出水通道长度减少了18千米,使得湖水盐度增加且波动变小了,改善了水质,鱼产量显著增加,淡水杂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