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注意 . 知觉干扰理论

冲突适应效应

/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
条目作者张林

张林

最后更新 2022-02-17
浏览 217
最后更新 2022-02-17
浏览 2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一致性任务的试次序列中,被试在前一试次中经历冲突会使其在当前试次中更好地解决冲突的现象。因由美国心理学研究者G.格拉顿等人于1992年提出,又称格拉顿效应。

英文名称
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
又称
格拉顿效应
提出者
G.格拉顿等
提出时间
1992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研究者主要采用侧抑制任务(又称Flanker任务)、西蒙任务和斯特鲁普任务3种冲突范式对冲突适应效应进行研究。以箭头Flanker任务为例,刺激是由中间的靶刺激和两侧的干扰刺激组成,分为一致试次(简称C试次,如< < < < < )和不一致试次(简称I试次,如 < < > < < )。不一致试次反应时与一致试次反应时之差称为Flanker效应。在该任务中,若先前试次为不一致试次,当前试次也为不一致试次,则将此种情况下的当前试次界定为II(in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若先前试次为一致试次,当前试次为不一致试次,则将当前试次界定为CI(congruent-incongruent)试次;相似地,还存在CC(congruent-congruent)和IC(incongruent-congruent)试次。在Flanker任务中,当中心靶刺激与两侧分心刺激同时出现时,两侧分心刺激(干扰刺激)带来的无关信息会对被试判断中心靶刺激(判断刺激)造成干扰。由分心刺激所带来的干扰效应称Flanker效应,主要表现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个方面:当周围干扰刺激与判断刺激一致时的反应时要短于不一致的情况;反应在判断的正确率上,周围干扰刺激与判断刺激一致时的正确率要高于不一致的情况。

对冲突适应效应的解释主要有3种理论:①冲突监测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M.M.波提韦尼克等人于1999年提出,认为冲突适应效应是由于个体对先前冲突的监测,提高了认知控制,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当前试次中的任务。②特征整合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霍梅尔等人于2004年提出,将冲突适应效应归因于刺激-反应特征的整合过程,若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刺激特征和反应特征就会被整合到一个共同的情境记忆表征中,或者说两种特征捆绑在一起。③学习理论。由比利时心理学研究者T.维根特和W.诺特巴尔提出,认为冲突适应可能是在线学习(又称赫布学习,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指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被强化)过程和唤醒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先前试次是不一致试次,这个冲突在反应水平上会被冲突监测系统——内侧额叶皮质(MFC)探测到。

  •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刘培朵,杨文静,田夏,等.冲突适应效应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20(4):532-54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