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瓜达拉马山脉东南麓的山间高原盆地中,海拔667米。市区面积604.3平方千米,人口322.33万(2018)。曼萨纳雷斯河贯穿市区,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一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脉可直抵欧洲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后来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运筹中心,现今则与巴塞罗那并列为西班牙的两大对外文化窗口。地处梅塞塔高原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1月平均气温6.5℃,7月平均气温25℃,气温年较差大。平均年降水量436毫米。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为旅游最佳季节。
9世纪下半叶,摩尔人在此构筑军事要塞,称之为马格雷特(Mageret),马德里由此得名。1083年被卡斯蒂利亚王国夺回。15世纪末,西班牙完成了统一大业。1560年将马德里定为首都,此后城市开始繁荣。西欧诸国殖民扩张初期,西班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财富,马德里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均较快。随着西班牙海外扩张衰败,梅塞塔高原牧业衰落,城市发展陷入停滞状态。17世纪初首都一度迁往巴利亚多利德(北部杜罗河上游谷地)。不久迁回,并大兴土木,自此逐渐成为中央经济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20世纪初,在当地农业原料基础上发展了纺织、食品等工业。从60年代起,工业迅速发展,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光学仪器、电子、电子器材、化学、塑料以及军火工业等部门兴起。由于当地原料、能源短缺,工业向高、精、尖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西班牙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全国主要的陆上交通枢纽。辐射状的铁路将马德里与国内其他城市和沿海地区联系起来,并有几条连接法国和葡萄牙的国际铁路。巴拉哈斯机场位于市区东部约13千米,为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环马德里的高速公路通向四面八方。城市地铁贯穿全市主要交通要道,已建成12条线路,形成了一个地铁网。
南欧文化名城之一。博物馆众多。其中闻名于世的普拉多博物馆,珍藏欧洲各主要画派的珍贵作品,尤以戈雅、提香、拉斐尔、丁托列托、毕加索的作品备受推崇,有“欧洲古典美术宝库”之誉。马德里第一所大学创办于1508年,现拥有市立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院、西班牙文学院等数所西班牙第一流大学。设有西班牙皇家科学院以及国家图书馆和王宫图书馆,后者以收藏历史文献著称。市内广场各具特色。“太阳之门”广场(即哥伦布广场)位于城市的中心,有城徽黑熊雕像,地下艺术城内有剧场、电影厅、雕塑展览厅、儿童乐园等;1930年为纪念著名作家塞万提斯所建的西班牙广场,巍峨纪念碑的台基上是手拿《堂吉诃德》名著的塞万提斯塑像;独立广场上耸立着宏伟的阿尔卡拉门。国家宫是西班牙古代王宫(1738),也是世界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之一。城内外公园、绿地众多,绿化面积达2800公顷。城市分新、旧城两部分。自“太阳之门”广场以西至曼萨纳雷斯河畔为旧城,始建于15世纪,街道狭窄,多古建筑;以东为20世纪新建的市区,多高层建筑,街道宽广整齐。城市北部和南部是主要工业区和居民住宅区。马德里还是世界旅游组织总部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