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心理学 . 实验心理学 . 注意 . 知觉干扰理论

知觉干扰效应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effect/
条目作者张林

张林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2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先前残缺刺激的呈现对之后同一残缺刺激的识别产生抑制的现象。

英文名称
perceptual interference effect
所属学科
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D.W.加洛韦于1946年最早发现这一现象。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一个视觉图像刺激来说,从一个残缺的形式逐渐变清晰比一次性呈现其清晰形式更难识别。随后,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和英国心理学家M.C.波特于1964年对加洛韦的实验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重复研究,也得到一致的结论。

对于知觉干扰效应的内部机制,主要存在两种理论模型:竞争假说和失匹配假说。

①竞争假说。由布鲁纳和波特于1964年提出,认为知觉干扰效应是由对刺激产生的各种假设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先出现的模糊残缺刺激激活了大量关于刺激的假设,假设的数量越多,错误假设的强度越大,就越难以选择正确假设,因此干扰了对刺激的正确识别。美国心理学家J.G.斯诺德格拉斯和E.L.赫希曼于1991年发展了一种联结主义式的竞争激活模型,是竞争假说的另一种版本。在该模型中,分心单元和目标识别单元相互竞争输出,分心单元和目标识别单元的相对水平决定了识别行为。知觉干扰效应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递进条件下线索的递进呈现导致了对知觉结构的瞬间激活。这种激活不仅激活了目标识别单元,同时也激活了分心单元,因此降低了信噪比,使目标单元的识别更加困难。另外,在他们的研究中,即使对被试产生的错误假设给予反馈,也很难消除已产生的知觉干扰,从而证明了潜意识水平下的竞争同样能够产生知觉干扰效应。

②失匹配假说。由中国心理学家王权红等与美国心理学研究者M.R.瑞尼特兹于2001年提出,他们将知觉干扰效应归因于对过早激活的正确假设的抑制。当刺激输入后,会激活一个更高水平的假设单元,该假设单元代表着最可能的刺激识别。假设单元将产生一个自上而下的知觉预期,如果该预期与输入的刺激完好匹配,则引起共鸣,刺激被识别;如果该预期与输入的刺激匹配不理想,被差别觉察器检测到,先前所选的单元将会被知觉系统持续抑制。在递进条件(指刺激持续不断地呈现)下,初始呈现的刺激越残缺,产生匹配知觉的预期假设的可能性就越小。靶刺激越早被激活,检测到失匹配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觉单元的持续抑制将使递进呈现的刺激难以被识别,产生知觉干扰效应。

  •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汪媛媛,王权红,李辉.知觉干扰效应: 竞争激活还是失匹配?.心理科学,2010,33(2):443-44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