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仅有安雅辛文化[注],主要发现于上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不同高度的阶地上,迄今发现的安雅辛文化遗址有马圭、良乌、敏巫等10余处。安雅辛文化的石器原料以木化石和硅质凝灰岩为主,器物种类以手斧和砍砸器为主,也有少量石片刮削器。由于这些石器均为采集品,且缺少共生的动物化石,对其性质及年代的认识仍有待后续工作的开展,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
缅甸史前文化
缅甸的史前文化历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年代约从中-晚更新世至公元500年。
- 英文名称
- Prehistoric Cultures in Myanmar
- 所属学科
- 考古学
缅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全貌尚不清楚,绝大多数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多为地面采集品。发现有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陶器,迄今有详细材料发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仅见掸邦巴德哈林洞穴(Padah-lin Cave)一处遗址。巴德哈林洞穴是一个石器制作场,发现有大量石料、毛坯和成品。石器以砾石砍砸器为主,另有少量的石片刮削器和砺石。年代距今约7740±125年。其洞壁上发现有用赤铁矿作颜料的壁画,内容以动物形象居多,包括野牛、鱼、鹿、象、野猪等,也有一些人的手掌印。
迄今发现的缅甸青铜时代遗存多为墓地,包括钦敦江流域的欧楷1号地点[注]和良甘、穆河流域的哈林29号地点[注]及萨蒙河流域的育瓦丁墓地[注]早期墓葬。年代集中在公元前9~前6世纪。墓地似经过规划。墓葬除少数为瓮棺葬外,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仅个别墓主呈弯曲状态。墓主绝大多数头朝北,仅少数朝南。随葬品的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石环及贝珠等装饰品。青铜器包括铜斧、不对称铜钺和铜矛等。陶器种类多样,包括球腹罐、折腹罐、高领罐、直口罐、敛口罐、陶釜、圈足带耳罐、钵及支座等。随葬品的摆放遵循一定的规律,陶器在墓主头、胸、腰、膝盖、脚等部位均有摆放,以膝盖部位最多;贝壳多放置于脚及膝盖部位,少数放置在头部;串珠、石环放置的随意性较强。
缅甸铁器时代上限早至公元前4~前1世纪,其下限或为公元500年。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萨蒙河流域,共发掘20余处墓地,以育瓦丁、育瓦贡基[注]、坦达宾[注]、通博[注]和良贡[注]等墓地最具代表性,在葬仪、随葬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墓地均经过严格的空间规划。盛行单人一次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墓主多头东脚西,个别偏北或偏南。另有瓮棺葬和二次葬。随葬品种类包括陶器、铜器、铁器及串珠。其中陶器组合分两种,球腹罐多与陶钵、陶罐组合,垂腹罐多与陶钵、陶豆、圆柱瓶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