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流传于川、渝、鄂、皖等省市。因表演者用日常生活用具长板凳当龙玩舞,故名。
重庆市巴县(今巴南区)民间艺人余光兴(1924年生)说,当地接龙乡一带玩“虾子龙”的人,大都要先学会玩板凳龙。据传,虾子龙清末时已在重庆一带流传。因此,板凳龙的流传时间至少在100年以上。巴县有民间俚语“大人耍龙灯,细娃(小孩)耍板凳”的说法,无疑和小孩舞弄板凳以摹仿耍龙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板凳龙由3人表演,两人在前分执“龙头”的左右凳脚,一人于后,两手分执“龙尾”两只凳脚。基本动作是“板凳花”(又名“套转身”),要求通过3人相互钻穿把板凳耍圆。只见板凳上下翻舞,舞者灵活穿梭,蜿蜒如龙腾云端。
1949年以来,板凳龙不断发展,已演变为成人表演的舞蹈。板凳的“龙”造型也日益丰富多彩。在重庆北碚和潼南区,还将若干条板凳组合连接成一条龙玩耍。舞龙动作也更富有技巧和观赏性。
早期以人口念锣鼓经伴奏,后改用打击乐击节伴舞,现在多用川剧锣鼓曲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