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 博物馆学理论

博物馆学

/museology; museum study/
条目作者宋向光

宋向光

最后更新 2023-07-28
浏览 895
最后更新 2023-07-28
浏览 89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研究博物馆现象、博物馆制度和博物馆实践的知识分支。

英文名称
museology; museum study
所属学科
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是博物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的集成体现。博物馆学通过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博物馆现象的本质,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探究博物馆制度的机制功能及机构形态,构建博物馆科学知识和分享平台。

博物馆学是理解和指导博物馆实践的科学理论。由于博物馆实践的社会、文化、经济、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学研究者对博物馆学的认识存在差异。中国博物馆学界认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性质、特征、社会作用、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的科学,博物馆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博物馆发展规律。国际博物馆协会[注]认为,博物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博物馆的科学。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的历史,在社会中的作用,研究与实物管理的形式,活动和传播,机构与运转,新建的或改建的博物馆建筑,(该建筑)地点是接收的或选择的,它的类型学和道义论”。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前主席F.梅海斯[注]认为,博物馆学是对知识(或知识载体)的时空组织的研究。博物馆学界始终致力于构建具有普适意义,同时支持各国博物馆发展实践需求的博物馆学体系。

博物馆学研究始于客观描述和分析博物馆现象、博物馆制度和博物馆实践。为开展协同研究,保障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博物馆学研究者确定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开发研究方法,定义专业术语,构建博物馆学学科体系,确定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逐步确立博物馆学自立自主的学科位置。

博物馆学研究阐明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阐释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将博物馆业务和博物馆发展融于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致力于提高博物馆专业化水平,加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博物馆再生产的理论基础,维护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为建设博物馆专业队伍提供知识保障,为专业人员培训提供完整的学科框架和专业知识。博物馆专业人员通过系统学习博物馆学,养成博物馆意识和博物馆价值观,具备博物馆实际工作能力,认同并自觉遵守博物馆职业伦理。

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的本质及其价值。作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点和出发点,研究对象规定或制约研究工作的边界和研究路径,影响学科研究课题的选择及价值判定,以及研究成果述说的术语选择和论述逻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者认为,博物馆学研究应与博物馆实践密切结合,要有利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实现,有助于博物馆发展。基于此,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构表征的博物馆。博物馆学要研究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博物馆功能及实现条件、博物馆发展规律。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者则将博物馆置于更普遍的人类认知和人类行为背景中,提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科学研究标本的博物馆物,或者是人类文化认同及传承的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传承。有些学者则认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博物馆现实”。捷克博物馆学者Z.Z.斯特朗斯基[注]认为,博物馆现实是通过历史上多种博物馆形式所表达的人的记忆系统表征的特殊的人与现实的关系。

博物馆学术语是在博物馆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对博物馆现象和博物馆实践的性质及内容的科学且规范的表述词语,以及博物馆学研究者表达学术观点意思的专门词语。博物馆学术语的使用有助于保证研究者所讨论的对象具有同一性,有助于保证博物馆学研究的专业性和精确性,同时也为博物馆学研究借用日常词语或其他学科术语提供参照标准。博物馆学术语包括博物馆学核心概念、博物馆专业工作、博物馆业务规范等专用词汇。如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关键概念》[注]列举并深入解读了21个博物馆学概念,其中既有常见的博物馆、观众、遗产、社会等,也有法语系博物馆学关键概念,如博物馆的/博物馆域[注]博物馆化[注]博物馆学[注]等。除此以外,博物馆学核心概念还包括博物馆学学术分支,如经验博物馆学、新博物馆学、社会博物馆学、批判博物馆学等。博物馆专业工作术语则是博物馆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既包括博物馆主要业务活动,如征集、鉴定、分类、登记、研究、科学保护、陈列、博物馆教育、观众研究等,又包括博物馆基本条件,如社区、馆舍、收藏、专业人员等。博物馆业务规范则包括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技术、设施和标准,如藏品登记项目、藏品保存状态描述、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安全防护、博物馆知识产权等。

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基于构成博物馆学的知识的内容及功用的分类,并确定各类知识的关系。包括研究者对博物馆现象及博物馆实践特殊性的认知,对这些知识真理性的讨论也属于博物馆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为此,博物馆学科体系包括元博物馆学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和专门博物馆学等若干分支学科。元博物馆学主要构建和批判博物馆学理论的形式和结构,在认识论和知识论框架中审视特定博物馆学理论的理论基础、观点和话语体系,评价该理论对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贡献。理论博物馆学主要探讨博物馆现象的意义、性质及发生条件,讨论博物馆制度的普遍性、包容性以及变革的条件和路径,阐释博物馆实践的意义和价值,讨论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合作的可能。应用博物馆学侧重博物馆实践和博物馆专业化建设,其内容涉及博物馆组织体制、博物馆使命制定、博物馆发展战略及措施、博物馆业务流程及内容、博物馆业务规范和工作标准、博物馆运行及成效评价、博物馆与社区关系、博物馆观众研究、现代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等。专门博物馆学重点关注与博物馆藏品直接相关的学术学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以及该学术学科对博物馆实践及理论的影响。与博物馆藏品研究直接相关的学科有艺术史、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等。这些学科对博物馆藏品的科学定位、藏品内容的研究和陈列、基于藏品内容的博物馆教育都产生影响,也影响到博物馆的社会定位及博物馆利益相关方的构成。还有一些基于博物馆制度但缺少实物性博物馆收藏的博物馆类机构,如科技中心、数字博物馆等。与此类博物馆直接相关的学术学科多与陈列、教育等活动有关,如教育学、传播学等。博物馆学分支学科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可以借用和参考的。博物馆学分支学科应遵循博物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博物馆学研究方法是博物馆确定研究课题、获取研究信息、分析研究数据、建构研究理论的方法。博物馆学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特性和研究适用理论,选择适宜有效的研究方法。博物馆现象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对博物馆现象、博物馆制度的研究多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采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博物馆的客观、真实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博物馆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以发现关键数据以及各类数据的关系。博物馆实践研究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将博物馆业务活动区分为若干要素,运用实验方法确定各要素的影响,寻求最适宜的要素配合区间。一些博物馆实践还需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支持,如博物馆藏品科学保护的材料和工艺,又如博物馆陈列照明的光线性质及照明强度,再如博物馆藏品信息数据的整理和检索等。这些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案。

博物馆学研究,需要研究问题的带动。博物馆学研究问题是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发展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具体问题。博物馆学研究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理论构想在实践中检验,实践难点通过理性研究寻求解决方案,在问题研究中丰富理论体系,助力实践获得好的预期结果。博物馆学研究问题是学术发展的热点和突破口,是博物馆专业能力提高的台阶,是博物馆学与相关学科协同合作的平台。

博物馆学研究问题包括博物馆学理论建设、博物馆本体相关问题、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现代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等方面。博物馆学理论建设相关问题涉及博物馆学学科性质、博物馆学研究对象、博物馆形式、博物馆比较研究、学术研究动向对博物馆学研究的影响等。与博物馆本体相关问题主要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问题,是因博物馆发展导致的边界扩张所引起的问题,如博物馆发展史、博物馆发展战略、博物馆空间、博物馆藏品保护与信息管理、博物馆教育与学习、博物馆业务绩效评价等,以及博物馆应对外部条件变化而采取措施的效果,如博物馆陈列内容从知识学科向社会、自然主题导向转变的效果。博物馆与社会发展问题主要是博物馆外部社会、文化、传统、技术等条件变化对博物馆发展和专业工作的影响,如博物馆公共服务、博物馆与社区关系、文化遗产、文化财产返还、知识产权、观众偏好、数字技术、移动自媒体平台等。现代技术不仅给博物馆提供更高效的工具,也会影响博物馆的业务流程、业务内容和业务规范,影响博物馆专业队伍的构成,影响博物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

博物馆学话语体系是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文字或图形述说。博物馆学研究者注意到不同语言系统对博物馆学话语的影响,国际博协出版的《博物馆学关键概念》即表达了法语系国家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体系和学术观点。中国博物馆学学者注意博物馆学专业论著的编写出版。1960年,文化部文化学院文物博物馆干部学习班集体编写《博物馆工作概论》一书。1984年,《中国博物馆》杂志创刊。1985年,在《博物馆学工作概论》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一书。1990年,王宏钧主编的国家文物局干部培训教材《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出版。2019年,陈红京任主编的《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博物馆学概论》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博物馆学界形成了注重博物馆实践、注重社会发展、用中国博物馆实践阐释博物馆学概念、运用通行的社会科学术语表达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话语体系。

博物馆学随着人们对博物馆现象认识的深化和理论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纵观博物馆学发展历程,博物馆学从关注知识研究对象的藏品,到关注博物馆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到关注博物馆发展的社会条件,再到强调博物馆与社会变革的发展脉络。博物馆学研究课题的多样化,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博物馆学知识体系,深化了对博物馆本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欧洲近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产生于17世纪。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早期博物馆学注重对藏品的分类,注重藏品信息的准确客观,以支持科学研究工作,并体现自然万物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学主要关注建立博物馆业务的科学程序,辨识具备为科学研究提供收藏的类似机构,有关著作多以藏品分类体系为主。

20世纪初期,受工业社会分工的影响,博物馆更注重博物馆行业的确立。明确博物馆在社会分工系统中的位置和博物馆基本业务类型及特质,加强博物馆专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各个博物馆执行统一的业务标准。通过统一博物馆专业工作标准,为突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资料品质提供保障。这一时期的博物馆学著述多为个人写作,以事实说明和观点表达为主,力图构建博物馆行业图景和博物馆主要业务标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它推动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呼吁加强博物馆专业队伍建设。197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国际委员会成立,成为博物馆学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东欧国家博物馆学者则提出科学博物馆学理论体系,把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当成以历代博物馆形式所表达的特殊的人与现实的关系。这一时期,国际博物馆学界致力于构建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各国也着手编写博物馆专业培训教材,博物馆学论著多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博物馆学话语更趋客观、规范,作者个人观点退居次席。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背景中规划博物馆建设,如法国博物馆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关注,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博物馆重视本国文化传统的重建。博物馆学开始关注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问题,反思传统博物馆基于进化论思想的办馆理念。关注博物馆工作目的和关注社会条件对博物馆影响的新博物馆学应时而生。按照新博物馆学的理念,传统博物馆学专注博物馆业务专业化,新博物馆学则强调博物馆学要关注博物馆的目的和社会责任。新博物馆学借鉴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理论,对博物馆机构形式和博物馆性质进行新的阐释,提出博物馆是信息传播媒介。这一时期是博物馆学的理论建设时期,博物馆学文本话语更具思辨性,开始运用社会学、符号学、信息科学等社会科学语言,分析并重构博物馆学理论。

21世纪初,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博物馆学将文化多样性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更关注源文化社群在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等业务活动中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强调博物馆要坚持平等和包容的原则。多元文化、文化财富返还、社会公平等议题,成为博物馆学的讨论重点。这一时期,博物馆学话语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它对博物馆应对社会挑战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随着数字社交媒体的发展,博物馆学开始关注博物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所隐含的权力问题,提出博物馆赋能社交媒体参与者,让社交媒体成为博物馆知识生产的新空间。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体现了中国博物馆工作者对博物馆本质、价值的不懈思考,反映出博物馆参与者对博物馆社会作用的认识。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的发生是国际博物馆经验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博物馆学的建设也是国际博物馆经验与中国博物馆实践结合的过程。19世纪晚期,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到欧洲博物馆现象,注意到博物馆“开民智”的社会教育作用,即为建设新的社会制度提供科学知识和民意支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在江苏南通兴建南通博物苑,用以辅助近代学校教学,成为现代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张謇在经营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对博物馆的性质、社会意义、办馆条件、业务管理和博物馆发展都做了深入思考,制定了详细的博物馆管理制度,形成了博物馆管理方法体系。宣统三年(1911),中国人民推翻封建社会制度,博物馆成为新社会重要的知识传播机构,成为新的社会文化标志。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推进博物馆学研究和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成为该协会的重要工作目标。中国博物馆学者借鉴国际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编纂系统介绍博物馆机构建设及业务活动的博物馆学专著。在博物馆实践中,借鉴传统古物管理方法,形成中国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建立起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设社会主义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中国博物馆学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博物馆学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基础理论,系统译介苏联博物馆学理论,将博物馆学理论作为博物馆实践指导,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博物馆专业队伍建设构筑知识框架。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注重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注重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形成了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有特色的博物馆学学术体系,文物保护和宣传成为博物馆学的主要内容。1960年,文化部文化学院文物博物馆干部学习班集体编写《博物馆工作概论》。此书的编撰人员多为博物馆管理者和业务人员,反映了规范和提高博物馆业务专业化水平的诉求。

1979年的改革开放,拓宽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国际研究视野。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学界积极译介研究各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博物馆学体系的任务,即将博物馆学一般原则及规则与中国博物馆实践相结合,构建引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博物馆学理论。一方面,中国博物馆学界重视海外学者对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的成果,关注国际博物馆学界的新观点,如日本学者鹤田总一郎关于博物馆是人与物结合的观点,用传播学理论重构博物馆陈列理论,借鉴生态博物馆理论提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公众参与保护决策的中国生态博物馆原则。另一方面,中国博物馆学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或在职专业人员培训课程。博物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1982年3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今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下设陈列艺术、保管、社会教育、地质博物馆等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学进入学科建设阶段。《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艺术》《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等著作的出版,初步展现了中国博物馆学学科体系框架。中国博物馆行业管理体制推动中国类型博物馆学的研究。《中国纪念馆概论》《遗址博物馆学概论》以及此后出版的《民族博物馆学教程》《中国美术馆学概论》等著作,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成果。1990年4月,王宏钧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出版。1993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出版。以上著作是这一阶段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进入21世纪,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社会组织和个人进入博物馆建设运营领域,中国博物馆发展面临新局面,中国博物馆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呈现新面貌、新特点。第一,博物馆学研究课题更聚焦于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技术带来的挑战。①博物馆免费开放促使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者深入思考博物馆本质和博物馆社会责任,定位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特点和需求,并制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探讨博物馆发展资源管理。②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新技术与传统业务模式的整合,也影响到博物馆业务流程的重组、业务绩效评价的新标准,以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专业队伍结构的改变。中国博物馆学界开始研究数字博物馆的本质、特点、优势等基础问题,以推进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传统业务有效融合,利用数字技术丰富博物馆社会服务内容。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中国博物馆通过“云展览”和社交媒体加强与公众联系,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韧性,为各国博物馆参与大流行病防控提供了有益经验。③近代中国博物馆发展史,成为这一时期博物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者挖掘整理相关史料,梳理具有重要影响的博物馆的发展过程,探讨博物馆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阐述博物馆与近代中国科学学科建设的关系,讨论不同社会制度对博物馆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影响。出版了《中国博物馆学历史文献选编》《近代博物馆文献丛编》等资料合集,以及《名山》《民国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博物馆学(1935—1949)》《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等研究论著。第二,博物馆学研究主体的学术背景更为多元。博物馆从业人员和高校博物馆学专业师生积极参与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其他学术学科也对博物馆学研究充满兴趣。不同学术背景与研究路径下的博物馆研究,激发了博物馆学的研究活力。第三,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式多样,成果更为丰富。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博物馆学会积极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出版会议论文集。创刊《博物馆管理》《博物院》《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等。第四,中外博物馆学界加强对话,交流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如果说此前中国博物馆学界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倾听为主,那么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学则开启了“对话”的时代。201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博物馆的人士分享了中国博物馆建设经验和发展理念。2019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发展:理解建设热潮》[注]一书,由中国博物馆学者与国际博物馆学者共同编写,介绍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理念,讨论了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特点。

  •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 DESVALLÉES A,MAIRESSE F.Key Concepts of Museology.Paris:Armand Colin,201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