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锡林郭勒盟西部及其以西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行政区包括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的广大地区,面积38万平方千米,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28.25%;草地面积2735.24万公顷,占自治区草地面积的34.71%。区域内包括:①荒漠草原。分布于阴山山脉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中部偏西地区,包括高平原、山地和沙地3个地貌单元,该类草原处于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是草原植被中最干旱的类型,总面积为842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765.28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草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0.7%和12%。②草原化荒漠。分布于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乌兰察布市等的部分地区,面积约为538.41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474.77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草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和7.5%。③典型荒漠。分布于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鄂尔多斯等市的部分地区,面积达1692.48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946.75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草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1.5%和14.9%。荒漠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气候波动加之多年来的人为干扰,已退化为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根据该地区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的特征、主要害鼠的危害程度,并结合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特点,将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域性鼠害危害类型划分为4个危害区的7种危害类型。
包括整个阿拉善地区及狼山以北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地区及库布齐、浑善达克、毛乌素等沙区。可划分为2个危害类型。
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典型的草原化荒漠及其向典型荒漠草原的过渡带,集中分布于苏尼特右旗西部、达茂旗和四子王旗的中南部及乌拉特后旗的北部,成连续带状分布,区域内草地受人为干扰严重,主要害鼠是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群落中2种鼠的捕获量比例高达51.96%和23.06%,主要对该区域内退化严重的荒漠和荒漠草原形成危害,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数量随沙化程度加重而升高。
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该类型主要危害沙区草场,区域内分布有面积广阔的沙漠(例如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齐、浑善达克),特别是在典型的沙区(例如浑善达克、库布齐、毛乌素等地),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对固沙植物危害严重。
该危害区分布广泛,包括锡林郭勒盟的西北部,向西延至乌兰察布市的中北部、巴彦淖尔市的东南部和鄂尔多斯市的西南部。可划分为2个危害类型。
巨泡五趾跳鼠、草原黄鼠危害类型。该类型主要危害乌兰察布市北部达茂旗、四子王旗的荒漠草原向草原化荒漠过渡的草场,巨泡五趾跳鼠和草原黄鼠对草场形成较重危害。
巨泡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该类型对广大的荒漠草原形成危害,是区域内分布最广泛的危害类型,是内蒙古干旱区内最典型和最广阔的农牧交错区,由于区域面积广阔,人为干扰强度大,景观破碎化严重,多种鼠类形成危害,巨泡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是主要害鼠。
主要分布于乌兰察布市的达茂旗和四子王旗的北部。可划分为巨泡五趾跳鼠、三趾跳鼠、长爪沙鼠危害类型,其特点是在有些地段长爪沙鼠危害较重。
该危害区在研究区域内是沿着阴山北麓的山前、山中和山顶分布,是整个半荒漠区域内景观严重破碎化后形成的,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内的旱作农区,可划分为2个危害类型。
长爪沙鼠、小毛足鼠危害类型。主要是危害阴山北麓山前、山中的大片旱作农田及草田混交区,两种害鼠的比例在群落中很高,占50%以上。
小毛足鼠、黑线仓鼠危害类型。该类型主要危害山顶农田和人工草地,在人工草地黑线仓鼠的比例较高,对人工草地形成危害。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的天然草地主要是荒漠草原和典型荒漠的各种类型的草场,由于地域跨度大,其类型变化较多,除典型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外,还有沙地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化荒漠、灌木草原化荒漠、高平原丘陵及山前典型草原。区域内栖息着多种鼠类,在未遭受严重超载过牧的较为典型的荒漠草原,虽然分布的害鼠种类较多,但未见密度极高者。在长期进化发展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类种群之间在空间、营养等生态位的宽度上都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很少有鼠种出现数量异常极值,各种鼠类的捕获率在0.25%~3%。遭受鼠害严重的是由于人为多年超载过牧造成草场大面积沙化和退化的荒漠草原,此类草原由于在内蒙古半荒漠区所占面积较大,因而成为鼠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此类退化草场中,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的捕获率高达8.5%和7.6%,同一地区轻度退化的草场中,这两种害鼠的捕获率仅为4.6%和2.6%,相差2~3倍。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和沙化,导致害鼠生境适宜种群密度上升,造成危害,进而又加速草场的沙化和退化。这是内蒙古荒漠草原鼠害的主要成因,已被中国众多学者和草原工作者所认同。在沙地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例如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以及以强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的草原化荒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对固沙植物的破坏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梭梭林、珍珠柴草地,大沙鼠往往形成集群,对这些植被造成严重危害。随着全中国草业工程的开展,家庭农牧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人工草地及饲草料基地沙鼠和黑线仓鼠的危害有上升趋势。
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地域跨度大,生态环境多样化而且复杂,害鼠种类多,危害的特点也不同,因而该区域的鼠害防治策略应建立在系统生态和动物群落生态的理论基础上,必须依据系统观点从区域角度进行治理。
切实加强和保证基层专业队伍的建设、巩固和发展。草原鼠害治理是草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中国草原鼠害防治的基层专业人才奇缺、专业防治队伍极少,严重影响草原鼠害治理的效果。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和建立较为稳定的防治队伍是今后草原鼠害治理工作的急迫需求,同时应探讨建立专业防治队伍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根据不同类型草原鼠害危害的特点,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点,构成全国草原鼠害的监测网络是今后我国草原鼠害科学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
走以生态、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道路。协同调整“草—畜—鼠”结构关系的生态控制对策,发挥综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的功能,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有效利用,即使在害鼠种群密度处于自然增长的年份,也能起到压低害鼠密度,增加牧草产量的作用;在采取放牧管理技术的同时注重保护利用天敌,对于控制害鼠种群密度具有重要作用。
半荒漠草原不同鼠害危害区防治重点和方法应明确突出。防治重点应放在各类危害区重度退化草场的鼠害防治上,防治方法则应主要通过生态工程的方法,从改变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着手;对于已经形成严重危害的区域,在尚无较为理想方法的情况下,可进行应急性化学杀灭,生物毒素——C型肉毒梭菌素对多种害鼠的杀灭效果较好,在应急防治中注意选用此类无二次中毒、无污染的生物类制剂,同时严密注意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和年度变化,保持监测为预测预报做好资料收集。
鼠害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治技术集成。草地生态系统鼠害预警系统研究和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业已成为当前中国防灾减灾研究的重点之一,引起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草原鼠害的治理始终处于技术单一、系统性不强、预测预警能力和综合应用新技术较低阶段。因此,有必要研究、探索新的控制技术和方法,以害鼠不育控制与鼠害预警系统结合的综合技术集成尤为重要,特别是植物源不育剂的选择和大数据背景下的预警系统研发,这也得到国际上普遍重视的无污染、无公害有效控制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