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社会学 . 社会人类学 . 人类学 . 〔人物〕

布迪厄,P.

/Pierre Bourdieu/
条目作者章国峰撰张文义罗红光修订
条目作者章国峰撰

章国峰撰

张文义

张文义

罗红光修订

罗红光修订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291
最后更新 2023-07-13
浏览 29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30-08-01~2002-01-23)

法国哲学家、文化社会学家。又译布丢、布尔迪厄、布迪约、布尔迪约。

英文名称
Pierre Bourdieu
又译
布丢、布尔迪厄、布迪约、布尔迪约
国籍
法国
出生日期
1930-08-01
去世日期
2002-01-23
出生地点
登古昂
去世地点
巴黎

生于登古昂一乡村邮递员家庭,卒于巴黎。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学习哲学,1954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赴阿尔及利亚服兵役,这段经历促使他从哲学转向社会科学。此后,他分别在巴黎大学担任助手,在里尔大学当讲师,从事民族学研究。1960年在巴黎大学文法学院任助理,开始自学人类学,基于阿尔及利亚的经历展开研究,参加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巴黎学院和人类博物馆主办的人类学研讨班,并担任社会学家R.阿隆的助手。1964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实验研究院教授。1968年任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成员,并任《社会科学研究学报》主编。布迪厄的研究范围极广,包括劳动、技能、管理、教育、艺术、政治、体育、消费及生活模式等社会生活的多种方面。他特别关注对身世、相形的鉴赏能力,以及围绕该能力的象征性斗争和文化再生产过程。主要著作有《象征性权力的理论基础》(1974)、《一种建立在控制论社会的人类学基础之上的实践理论的设计》(1976)、《社会空间和阶级》(1983)、《学术人》(1988)、《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1990)、《文学场》(1991)、《语言与符号的暴力》(1993)和《实践的理性》(1998)等。

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既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占支配地位的纯理论性的、学院式的传统社会学方法,又有别于流行于美国的“经验性-实证性”倾向,他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分析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现象入手,将分析结果提高到理论高度,从而透视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在他看来,语言、传媒、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构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展和变化的符号系统,其结构是人类精神的功能性表现。这个符号系统应被理解为一个“大文本”,一个“意义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产着、创造着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和现实。

  布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他深入研究了这3种“资本”的本质,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转化的方式。此外,他还提出了“场”的概念,一反过去将社会看作铁板一块的整体的观念,而强调每一个具体领域的现实自律性。在他看来,文学被一种遵循着自身逻辑的秩序所支配,作为相对独立的“场”,文学与经济、政治、法律等“权力体制”并非处于从属关系,而是平行的,通过对上述领域有效的法则的拒绝体现出一种离心倾向。

布迪厄形成其理论的时代,法国思想由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J.-P.萨特存在主义所主宰。布迪厄依靠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认为存在主义过分夸大了行动者的主观性、情绪性;结构主义则强调了规则对主观的制约。布迪厄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结合点,认为实践活动中的“策略[注]”与具体斗争或交涉方法的“战术[注]”相对应,行动者的即兴发挥既是主观的,而且又有章可循。人们在实践中使用策略,而实践是变化的惯习在多元的场中经由反思性策略而产生的行动。惯习和场各为显隐,一个外显于社会,一个内化于人,二者相互强化。个体带惯习进入场,又被场塑造和改变。连接惯习和场的就是个体的反思性策略,与具体斗争或交涉方法的“战术[注]”相对应,在日常生活中指从长计议、深思熟虑的预期性结果。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布迪厄的学术影响迅速在全世界扩大,进入90年代以后,他已经成为与J.哈贝马斯A.吉登斯N.卢曼等齐名的在世的社会理论大师。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