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高原地区,在甘肃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地、甘南高原、青海高原,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农田、草坡及草原(海拔2800~4200米)均有分布。
啮齿目仓鼠科鼢鼠属的一种。别称瞎老鼠。藏名塞隆(译音)。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高原地区,在甘肃河西走廊以南的祁连山地、甘南高原、青海高原,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农田、草坡及草原(海拔2800~4200米)均有分布。
体形粗壮,吻短,眼小,耳壳退化为环绕耳孔的皮摺,不突出于被毛外,眼小,鼻垫呈僧帽状(三叶形)。尾长超过后足长。尾覆有污白色密毛。四肢较短粗,前、后足上面覆以短毛后足背面覆以密毛。前足趾爪发达,适应于地下挖掘活动前足2~4趾发达,特别是第三趾最长,后足趾爪显然短小。
体被毛柔软具光泽。鼻垫上缘及唇周污白色。额部无白色斑块。成体被毛呈棕灰色(幼体呈蓝灰色),毛尖发红。体长约197毫米,体重平均267克,雄体最大体重可达500克以上。
鼻骨较长,前端宽、后端窄呈长梯形。两鼻骨前缘连合处的凹入缺刻很浅,鼻骨末端呈钝锥状,一般其长明显超过颌-额缝水平,嵌入额骨。前颁骨下延包围门齿孔。两项嵴在前方不相会合。枕嵴强壮,枕中嵴不发达或缺如。M3具较大的后伸小叶。
广泛栖息青藏高原各类草甸、草原、灌丛、农田、荒坡等湿润的河岸阶地、山间盆地、滩地和山麓缓坡。在其活动地方地面有很多明显的小土丘(鼢鼠丘)。
独居,常年在地下生活,极少到地面活动。巢区范围随季节呈有规律的变化。洞道可分为取食洞、交通洞、朝天洞和巢穴等结构。取食洞道是取食活动中掘出的洞道,距地表6~10厘米;交通洞道一般距地面约20厘米,是由主巢至取食洞道的比较固定的通道,洞壁光滑,洞径较粗大,在洞道附近常建有储藏食物的洞室于交通洞道下方、主巢上方的是朝天洞。雄性主巢距地面的深度较浅,雄性主巢与地面的距离深远。在主巢中有巢室、仓库与“便所”。巢室较大,直径15~20厘米,内垫干燥柔软的草屑。仓库内储存有整理有序的多汁草根、地下茎等食物。此外,洞系中尚有一些侧枝盲洞。1个洞系一般只栖居1只成年鼢鼠。
主要采食杂类草肥大的轴根、根茎和根蘖的地下部分。鹅绒委陵菜(块根)和细叶亚菊(地下茎)是鼢鼠越冬的主要食物。也常将植物地上部分的茎叶插入洞道内取食或作巢内铺草。基本不食植物的须根。
长期生活于黑暗、封闭的环境中,但仍表现有明显的似昼夜节律。夏秋季每日挖掘和采食活动出现两次高峰。春季及入冬前呈1次高峰,集中在下午和前半夜占日活动总频次的79.7%。
1年繁殖1次。繁殖期为3~7月。从3月下旬开始陆续进入交配期,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雄鼠巢区明显大于雌性,在其他季节则比较接近。雌、雄鼠巢区在空间分布上常常呈现间隔分布,即呈现雌、雄鼠彼此相间的镶嵌式格局,这给繁殖期的觅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4月中下旬是交配高峰期,此时雄鼠活动范围大、活动时间长,有时达10小时以上。5月10日前后,雌鼠在交配后封堵大部分洞道,不再与雄鼠来往。其交配活动在雌、雄鼠的洞道交汇处完成的。在野外工作中发现,当从一个洞系中捕走一只成体后,往往在几小时至几天的较短时间内,在原置放捕鼠器时被暴露的洞口处又会有新土丘或新土出现。再次置放捕鼠器又可捕得另一只成年或亚成年个体。妊娠期约为40天。产仔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哺乳期约为50天。平均产仔数为2.91只。60日龄前后出现母子在同一饲养笼中的分居,相遇时有前肢打斗或相互躲避现象。70日龄左右个体与亲鼠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