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农学 . 草业科学 . 草地保护 . 草原鼠害 . 草原啮齿动物 . 大沙鼠

大沙鼠

/great gerbil/
条目作者施大钊

施大钊

最后更新 2024-05-14
浏览 203
最后更新 2024-05-14
浏览 20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啮齿目仓鼠科大沙鼠属的一种。别称大沙土鼠、大黄耗子。

英文名称
great gerbil
拉丁文名称
Rhombomys opimus
别称
大沙土鼠、大黄耗子
啮齿目
仓鼠科
大沙鼠属
所属学科
草业科学

在中国的分布东起内蒙古集二线,向西经宁夏的北部和甘肃西北部达新疆的哈密和新疆北部,在新疆除额尔齐斯河以北地区外,其他各地区均有分布。国际上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及蒙古。

体长大于150毫米,体形较大的沙鼠种类。耳短小,为12~17毫米,不及后足长之半。尾粗大,略短于体长。

背部暗沙黄或暗黄褐色,毛基灰色。杂有黑色或褐色毛尖,或因灰色毛基显露,故较体侧色暗。体侧毛基灰色,上段浅黄或锈黄色。腹部、前肢内侧毛基暗灰,端部污白,并略带黄色。四肢外侧和后足臃部被有少量黄色或红锈色毛。尾上下同色,较背部色深,带浅红锈色毛;尾端后半段有黑色或棕黑色长毛,在末端形成笔状毛束。夏季毛较短且色浅,冬季毛长而密,毛色深暗。爪粗壮而锐利,暗黑色。

头骨粗壮,宽大。鼻骨狭长,额骨长大,中间低凹。眶上脊明显。顶骨较短且扁平,颞脊明显,向后延伸达顶间骨外角处再向两侧弯曲。顶间骨近于椭圆形。颧弓中部不向外突出。听泡不显著膨大。前腭孔狭长,其后缘不达臼齿列之间的连线;后腭孔细小。每一上门齿唇面各具2条纵沟,外侧1条较明显。臼齿咀嚼面比较平坦,由内外珐琅质壁折叠将齿冠围成椭圆形的齿环。M1的咀嚼面具3个椭圆形齿环,M2具2个,M3靠近中部具一浅的凹陷,将该齿分成前后2个齿环。

为亚洲中部荒漠中典型鼠种。栖息于沙质荒漠中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主的低缓沙丘底部,以柽柳为主的黏土荒漠,或以梭梭、麻黄(Ephedra sinica)为主的砾石荒漠和山麓冲积扇,有梭梭的荒漠环境均有分布。在农业区多栖息于田埂上。

群栖,白日活动,其活动时间与范围随季节而异,春季在洞外活动的时间较长,范围可达50米,主要以取食为主;有时亦相互追逐、嬉耍。夏季有清晨与傍晚2个活动高峰。冬季,在日出后2~3个小时方开始活动,活动时间也短。风雪天可整日不出洞。性机警,视觉与听觉发达,出洞时,常将头探出洞外。遇到危险,发出“啷唧”声,在外取食和活动的同伴听到后迅速逃回洞内。

其洞群多建在梭梭丛下以及沟谷中的平缓斜坡上,1个洞群的洞口数由十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洞口直径6~10厘米,洞外有小土丘,常有细小的梭梭枝条散落在洞口周围,活动痕迹明显。洞系构造复杂,洞道为2~3层彼此相通,最上一层离地面约40厘米,每层相距40~60厘米,窝巢距地表1~3米不等。整个洞系虽复杂,庞大、洞口较多,但大沙鼠常仅利用一部分洞口作为活动中心。

食物以荒漠植物为主,例如梭梭、锦鸡儿、猪毛菜、芦苇、沙拐枣、白刺等的茎、叶、嫩枝。春季剖检的大沙鼠胃内食糜多呈褐色,也吃刚长出的植物嫩茎;夏季,常爬到2~3米高的梭梭树上,将枝条咬落在地上后再取食,枝条上啮咬的斜茬非常明显。夏秋两季有储存食物的习性。善攀缘,能爬到3米以上的梭梭树上取食,并将咬断的嫩枝拖回洞内。

繁殖期集中在4~6月,在此期间可繁殖2次。在较好的气候食物条件下,部分雌鼠在秋季可生第三胎。妊娠期25天左右,每胎产仔3~9个,平均6.9个。

表现在多个方面。虽然其数量较为稳定,但由于个体大和有储草习性,对固沙植物危害严重。每公顷仅储草就有200千克以上。由于大沙鼠的啃食,挖掘洞、穴,尤其是在固沙植物的根部挖掘通道,常造成植物的早期死亡,从而导致流沙再起。大沙鼠也是动物流行病的传播者。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